中國建築年僅30歲的尷尬局面,正在打破

城市更新不能浪費每一寸土地(來源:本站財經報道

中國建築平均壽命只能維持25~30年。”

11年前,時任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語出驚人,引發了輿論風暴,至今言猶在耳。

相較之下,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中國建築還是顯得太命短。還在深圳持續晃動的賽格大廈,也才只有20年。

留不住建築就留不住城市,也就留不住歷史文化

過去房地產行業大拆大建,不斷上新,快速週轉,這種高效率容易產生空洞的建築,結果是,每個城市看上去都千篇一律。很多項目最後消失離場

然而有這樣一個項目,用了20年時間起死回生,打破了中國建築年僅30歲的尷尬局面

本期《長盛時間·城市心跳》,本站傳媒副總編輯姚長盛對話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斌,翻開了這頁歷史。

這是一個誕生在金融危機裡的樓羣

亞洲金融風暴那一年,瑞安集團決定接手太平橋的改造項目,一個成立5年、很多地產商都敬而遠之的項目。

這個項目,就是後來上海的地標——新天地。它的老磚保留了14萬塊。

在九十年代,上海城市大規模建設中,一幢幢高樓立起來,一片片石庫門倒下去,如果不加以保護,21世紀,上海將見不到原汁原味的石庫門了。

“大拆大建,快速週轉,然後賺快錢,規模再做大。今天的城市產生了很多沒有個性的建築。”張斌後來覆盤時感慨,“我們選擇的是深度挖掘城市的需求、文化的內容,從人的角度創造價值。”

“一定要把歷史傳承下來!”本站傳媒副總編輯姚長盛總結道,“城市更新一定要充滿敬畏,今天的決定別毀了過去!”

建築的保護、文化的傳承,並不是要求把所有的建築像博物館一樣保護起來,而是要做到與時俱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城市的有機更新。

要做到有機更新,房地產商都應該來抄這本作業

第一,傳承與創新。城市建設,形式永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空間裡面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傳承文化,與時俱進的創新纔是靈魂。修舊如舊,不是簡單復舊,而是更高層次的迴歸,是要滿足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生活方式、情感世界。

敬畏城市資源。“城市更新中,人不是無所不能的,今天接手的資源不要把它毀了,而是要要特別呵護好,傳給下一代人”,姚長盛表示,“必須充滿敬畏,要有一個很謙卑的態度。”保留歷史的價值,就不能浪費城市每一寸土地。

第三,迴歸到人。時代在變,技術在變,商業模式在變,不變的東西是人的感受。張斌認爲,“人的尺度、情感不會隨之改變,人們追求的文化內涵個人價值觀的實現,這些不會變”。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所有的落腳點應該落到人。城市更新如果不吸引人,那就失去了價值。

如今,上海新天地平時人羣川流不息,日客流量3萬,最高可達5萬。近20年累計納稅額高達1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真正實現了有機更新,告別了建築短命的窘境

今年兩會,城市更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推動城市結構優化調整、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使城市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爲更加註重存量提質改造,

這意味着,新的時代拐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