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擬合併 兩大“巨輪”重組情形再現
本報記者 莊靈輝 盧志坤 北京報道
“南北船”合併五年後,國內將再現兩大“巨輪”合併情形。
9月2日晚間,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兩大千億元級旗艦上市公司同時發佈公告稱,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1989.SH,以下簡稱“中國重工”)與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600150.SH,以下簡稱“中國船舶”)正在籌劃合併交易,計劃由中國船舶通過向中國重工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自2019年“南北船”兩大集團合併後,此次交易可謂中國船舶集團最大的一次資產整合。截至重組消息披露當日收盤,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的市值均超千億元,分別爲1560.88億元和1135.54億元。
規範同業競爭
根據公告信息,此次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籌劃的合併交易主要是爲強化主業及規範同業競爭。
兩家公司在公告中均提出,籌劃此次交易是爲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興裝強軍主責主業、加快船舶總裝業務高質量發展、規範同業競爭、提升上市公司經營質量。
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均爲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船舶集團”)重要上市公司。其中,中國船舶是中國船舶集團核心軍民品主業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造船業務(軍、民)、修船業務、海洋工程及機電設備等。
中國船舶旗下主要子公司中,江南造船業務涉及軍用艦船、汽車運輸船等各類特種船舶、大型/超大型集裝箱船、液化氣船等造船業務;外高橋造船主要涉及大型郵輪、好望角型散貨船、紐卡斯爾型散貨船、超大型礦砂船等造船業務及海上浮式儲油船、自升式鑽井平臺、海工輔助船等海洋工程;廣船國際主要涉及軍輔船、公務執法船等造船業務,各類船舶維修業務以及電梯、切割機牀、大型礦山機械等機電設備業務;中船澄西則主要涉及造船、修船及風塔、LNG罐箱等機電設備業務。
中國重工則爲領先的艦船研發設計製造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涵蓋海洋防務及海洋開發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深海裝備及艦船修理改裝、艦船配套及機電裝備、戰略新興產業及其他等五大板塊。
具體來看,中國重工主要業務領域也分爲軍品及民品。作爲海軍裝備供應商,中國重工軍品業務領域的主要產品包括航空母艦、水面艦艇、常規動力潛艇、軍輔船、公務執法裝備等;民品業務領域主要產品則包括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氣體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裝備等。
由此可見,中國船舶及中國重工主業雖各有側重,但仍在不少業務領域存在同業競爭問題。
兩家公司實控人均爲國務院國資委。對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發展,國資委在兩年前印發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中就曾提出,要分類推進上市平臺建設,形成梯次發展格局。其中強調要以優勢上市公司爲核心,通過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推動更多優質資源向上市公司匯聚,剝離非主業、非優勢業務,解決同業競爭、規範關聯交易,大力優化產業佈局、提升運營質量,推動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市場影響力邁上新臺階,力爭成爲行業領軍企業。
實際上,2019年合併的“南北船”也存在類似問題。彼時“北船”偏軍工生產,側重船舶設計與配套;“南船”民品居多,側重船舶製造,但兩者仍存在部分業務領域重合及同業競爭等問題。
當時,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併重組後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成爲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雙“巨輪”合併
業內分析認爲,大型國企適當兼併重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行業集中度,避免惡性競爭,還有助於集中資源進行研發,最終實現國有企業做優做強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對於此次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合併計劃,業內普遍認爲,若能合併成功,將能統籌兩大企業強勢資源,規範同業競爭,再爲行業提供“強強聯合”典範,也能更好助力中國船舶集團發展成國內甚至全球行業領軍企業。
與此前合併的“南北船”類似,從各方面表現來看,此次籌劃合併的兩家公司也已爲行業龍頭企業。
市值方面,兩家公司均爲千億元規模企業。截至9月2日收盤,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的市值分別爲1560.88億元和1135.54億元。
業績方面,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360.17億元,同比增長17.99%;實現歸母淨利潤14.12億元,同比增長155.31%;扣非淨利潤也扭虧爲盈,爲11.98億元,同比增長1125.78%。
同期,中國重工則實現營收221.02億元,同比增長31.05%;實現歸母淨利潤5.32億元,同比增長177.13%;扣非淨利潤4.44億元,同比增長259.70%。
同時,今年上半年,兩家公司造船業務交付及在手訂單量均實現增長。
其中,中國船舶交付的民品船舶數量和單船平均價格同比提升,完工交付民品船舶48艘/403.45萬載重噸,較上年同期多交付10艘,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59.87%,同比增長3.20%;修理完工船舶149艘/11.12億元,金額完成年度計劃的54.24%;交付應用產業設備產值7.87億元;交付海工裝備1600噸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平臺。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22艘/2362.18萬載重噸/1996.39億元;修船訂單98艘/11.61億元,海工裝備合同訂單金額16.36億元,應用產業合同訂單金額13.07億元。
同期,中國重工共完工民船26艘、277.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1%)、84.3萬修正總噸(同比上漲10.5%);上半年共承接民船訂單68艘、1167.1萬載重噸、4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3.8%、230.6%、130.2%。
合併消息發佈前兩公司股價均大跌
記者瞭解到,在重組公告披露前,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股價均出現較大幅度下跌。
重組公告發佈於9月2日晚間,當天的股票交易時段,兩家公司股價跌幅較大。截至9月2日收盤,中國重工股價下跌6.39%,收於4.98元/股;中國船舶下跌9.04%,收於34.90元/股。
對此,中國船舶相關人士回覆投資者關注時表示,不太清楚股價下跌的原因,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情況一切正常;公司上半年業績良好,主要財務指標同比均有增長。
實際上,當天開盤,“中船系”公司股票就出現波動,除兩家公司外,中船防務(600685.SH)、中國動力(600482.SH)、中船科技(600072.SH)及久之洋(300516.SZ)等股價震盪走低。至當日收盤,久之洋下跌5.35%,中船科技下跌4.34%,中國動力下跌5.17%,中船防務下跌6.53%。
今年7月底,中國重工旗下公司還曾發生3項有關資產收購的關聯交易,且3宗交易公告發佈於同一天。
其中,該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10.44億元購買武漢武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船投資”)持有的武漢武船航融重工裝備有限公司100%股權。
由於武船投資持有中國重工2.13%的股份,且武船投資與公司屬同一控制人中國船舶集團控制下企業,因此相應交易構成關聯交易。對相應交易原因,中國重工表示是爲優化調整能力佈局,填平補齊能力短板,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艦船總裝建造轉型升級。
同時,爲進一步優化造修船基地能力佈局,提升高端船舶生產建造能力,中國重工全資孫公司中船(天津)船舶製造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40.44億元(不含稅)購買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港船重工”)臨港廠區部分資產。交易對方與中國重工屬同一控制人中國船舶集團控制下企業,相應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此外,中國重工全資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擬將所持有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轉讓給中國船舶集團渤海造船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爲1.14億元。相應交易的受讓方持有中國重工2.24%的股份,且與中國重工屬同一控制人中國船舶集團控制下企業,相應交易亦構成關聯交易。對於相應交易原因,中國重工表示是爲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優化造修船生產能力佈局,加快造修船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就相應問題,記者致電中國重工採訪,對方表示目前不便透露太多(信息),相應事項均以公告爲準。此外,記者致電致函中國船舶採訪,對方表示相應事宜正在籌劃中,以公告信息爲準,採訪事項已彙報領導,會盡快回復。就兩大“巨輪”合併及後續發展規劃等事項,記者將持續關注。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