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別再「好手帶壞手」 醫師教你新思維
中風肩膀無力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很多患者爲了希望患側手能快點動起來,拼命練習用好手協助壞手做被動運動,這也是中風復健的傳統做法,但臺北榮總神經復健科醫師蔡泊意表示這其實是錯誤方式。
蔡泊意指出,若是一直用好手帶壞手,壞手無法進步,新的復健思維,反而是希望好手固定不要動,儘量使用壞手活動。
蔡泊意進一步解釋,因爲病人在中風後,非患側的腦神經會過度活化,會抑制患側腦神經再生,「應該限制好手不要活動3小時,不要輔助壞手,並儘量活動壞手,刺激神經,這樣纔有助於壞手復原。」
特別的是,就算病人壞手完全不能動,靠冥想居然也有幫助。「已經有文獻證實,冥想有助於中風復健,希望病患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要常想、不要忽略患側,可以想像自己的手還能動,會怎麼拿杯子或怎麼翻書。」蔡泊意表示。
她也提醒,如果真的要做患側被動關節運動,也應由旁人協助,自己做的話則不宜過久,早晚各二十分鐘就好,其餘時間則儘量使用患側運動。
(使用儀器磁波刺激病患大腦,能促使患側功能恢復。圖片來源:葉懿德)
不只傳統中風復健觀念被打破,復健研究上也有新進展。一般來說,中風後復健的黃金期大約在半年內,過去醫界多認爲一年後想再進步就非常困難。
但蔡泊意研究團隊發現,正確復健搭配高速顱外磁波刺激治療(rTMS),有助於亞急性期至慢性期中風的患者改善動作、語言、吞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後遺症,「即使已超過半年黃金期,也還有希望,不應該放棄。」
像是55歲的吳小姐,二年前因腦血管梗塞中風,造成右半邊身體失去知覺,且手部癱瘓無力,甚至失去知覺、觸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經過顱外磁波刺激治療,再結合精密腦部影像定位,治療一個月後患側就開始獲得改善,不只漸漸找回知覺,患側活動度及功能皆提升,原本手根本擡不起來、無力的她,開始可做出梳頭、拿杯子等動作,讓吳小姐相當感動。
(病患經治療後,功能大幅提升。圖片來源:蔡泊意醫師提供)
(治療後,病患肌力也增加,能拿起原本拿不起的水瓶。圖片來源:蔡泊意醫師提供)
蔡泊意表示,中風患者復原困難是因爲壞死神經無法再生,但高速顱外磁波刺激治療能借由高能量磁波,在顱外傳遞促進或抑制訊號進入顱內大腦皮質,可針對希望改善的大腦皮質區,改變活性,使功能恢復。
顱外磁波刺激每次療程共10天,爲期兩週,治療時間在3分鐘~30分鐘之間,蔡泊意強調,在磁波治療後,馬上進行30~60分鐘的動作復健或語言治療效果最佳。
尤其中度障礙以下患者效果最顯著,經過10~20次rTMS,並且搭配動作或語言復健訓練及藥物治療,甚至可從中度障礙進步到輕度障礙,輕度障礙的病人甚至有機會近乎完全生活自理。蔡泊意強調,這樣的治療不需要開刀或侵入性技術,安全性更高,且副作用輕微,多爲抽筋或頭暈。
蔡泊意也強調,治療之後,患者的練習是能不能持續進步的關鍵,她也建議病人每隔3個月再進行1次療程,能穩固、維持成效。據研究顯示,中風後使用高速顱外磁波刺激治療療效高達七成,醫師也鼓勵中風病人應積極治療,中風後兩年內都還有希望。
臺北榮民總醫院從2010年就引進磁波治療技術進行中風復健,目前以研究名義,已收治數百名中風患者。目前在北榮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在進行高速顱外磁波刺激治療。
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的中風患者,都能使用顱外磁波刺激的中風患者。不過這並不是所有中風病患都能嘗試這樣的治療,「如有癲癇病史,或有裝置人工耳蝸、金屬、非鈦合金材質的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則不適合使用顱外磁波治療。」蔡泊意指出。
若是腦中風後開過刀或是有裝過引流管的病人,成效也可能會打折扣,蔡泊意建議中風病人應找專業醫師評估,尋求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最瞭解中風的優秀醫師,自己也在40歲中風!他靠這套計劃 10天后就回到醫院看診
女星奪奧斯卡影后後隔年中風,身體右半邊癱瘓 靠「固執的心」...復健4年後重返舞臺
血太油小心中風!5個飲食改變讓血管更Q彈
他不煙不酒又沒三高...卻被診斷出中風前兆 中醫師勸:別「硬撐」
喝水可輕鬆甩肉、防中風 但時間要挑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