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官方首次定義這類銀行!規模已大幅壓縮 重拳監管還將繼續!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金融監管研究》微信公衆號4日發佈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課題組發佈的《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影子銀行隱患一度非常嚴重,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初步呈現根本性好轉勢頭。報告還對中國影子銀行的判別標準、範圍和規模等進行了介紹。

據央視財經報道,這是監管部門首次對影子銀行進行全面的分析報告。

報告稱,影子銀行風險具有系統性風險特徵。我國影子銀行隱患一度非常嚴重,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初步呈現根本性好轉勢頭。受金融體系結構、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監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響,我國影子銀行呈現出與其他經濟體不同的特點。

報告介紹,影子銀行是指常規銀行體系以外的各種金融中介業務,通常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爲載體,對金融資產的信用、流動性和期限等風險因素進行轉換,扮演着“類銀行”的角色。影子銀行遊離於監管之外,風險隱蔽,交叉傳染,被認爲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

根據報告,中國影子銀行在2008年後迅速發展,到2016年底,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廣義影子銀行超過90萬億元,狹義影子銀行亦高達51萬億元。不過,影子銀行已猶如脫繮的野馬一路狂奔,不僅使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和暴露,違法違規問題日益嚴重,而且也大大擡高了我國宏觀槓桿水平,吹大資產泡沫,助長脫實向虛,嚴重影響了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極大扭曲了市場資源的正常有效配置,對我國經濟金融向高質量轉型發展構成重大威脅。

報告還明確了影子銀行界定的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金融信用中介活動處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信貸發放標準顯著低於銀行授信;

二是業務結構複雜、層層嵌套和槓桿過高;

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

四是集中兌付壓力大,金融體系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高。

根據報告介紹,我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銀行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委託貸款、資金信託、信託貸款、銀行理財、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資產證券化、非股權私募基金、網絡借貸P2P機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商業保理公司保理、融資擔保公司在保業務、非持牌機構發放的消費貸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債權融資計劃和結構化融資產品等等。

而在上述影子銀行中,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和投向非標債權及資管的銀行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網絡借貸P2P貸款和非股權私募基金的影子銀行特徵更爲明顯,風險程度更突出。

報告介紹,自2017年初,我國金融管理部門對影子銀行重拳出擊,開始集中整治,影子銀行規模從歷史高位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100.4萬億元的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影子銀行佔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達37個百分點。狹義影子規模降至39.14萬億元,較2016年底縮減了11.87萬億元。

報告強調,我國影子銀行積累時間長,存量風險較大,相當多金融機構仍然存在規模情結,各類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沒有被真正打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可能借不當創新捲土重來。

而對於未來的監管方向和重點,報告則指出,影子銀行不會消失,將和傳統金融體系長期共存,不同類型的影子銀行的作用和風險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

一是健全統計監測,及時動態掌握影子銀行規模、種類,特別是風險演進路徑和風險水平變化情況;

二是嚴防反彈回潮,包括持之以恆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結構複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以及假創新和僞創新行爲,以及堅持整改與轉型相結合等;

三是建立風險隔離,重點是釐清公募產品與私募產品、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委託業務與自營業務的邊界,建立相應的防火牆,嚴防風險相互傳染、相互交織、相互掩飾;

四是完善監管制度。把所有影子銀行活動納入監管,統一同類機構和產品的監管標準,減少資金空轉式的套利,完善影子銀行的風險分類、風險權重、資本撥備計提等標準;

五是慎重開展綜合經營,建立覆蓋全面、分工合理、有序流動的金融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