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眼看盤 | 量化規模受抑,A股上漲

本週A股震盪後有所上漲,上證綜指一週累計漲0.74%至3027.02點。其餘主要股指漲幅更大,深綜指、創業板綜指、科創50指數週漲幅分別爲3.33%、3.86%、6.67%,北證50指數全週上漲5.44%。

股指最大震盪發生在週三,當天市場因一些與量化交易相關的傳言而大跌,且成交很突兀地放量,但其後在管理層及時澄清的背景下再度上攻且收回了失地。就管理層釋出的消息來看,可以預期未來各類槓桿規模可能下降,與其相關的股市異常波動將少一些,個人覺得至少會有利於那些“相對更厭倦高波動率”的投資者,從而有可能帶來更多增量資金,所以由這個意義看應對市場構成些支撐。

多數風險偏好度較低的投資者,可能會討厭一個經常出現不明就裡式的劇烈波動的市場,本能上會希望市場在更多的時段內是理性的,可分析的;雖然非理性、無法分析的漲跌總是難免,但肯定希望越少越好。這次量化調倉所造成微盤股下跌也正是這種情況,至少在那段時期內理性投資者對小盤股、微盤股基本面分析幾乎都是無效的。也就是說,過度的量化交易的確增加了市場非理性波動,進而損及市場吸引力,所以管理層抑制其規模便完全可理解了。

綜上,現在基本上可肯定地說,未來量化交易對市場帶來的額外擾動應已可忽略,所以投資者完全有理由應將精力重新迴歸至基本面上,注意力也不必過多停留在交易層面上了,所以應輕鬆多了。在選股方面,穩鍵型或分析能力一般的投資者可考慮參與些藍籌股價值發掘式的投資,激進型或行業知識相對充分的投資者也可參與些熱門行業個股炒作,甚至可適度參與題材股炒作,比如就現階段來看,消費電子領域應該是個可關注板塊。

週五統計局公佈的中國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爲49.1,低於1月的49.2,但符合預期;2月份非製造業PMI商務活動指數爲51.4,高於1月的50.7,也高於預期的51.2。稍後些公佈的2月財新制造業PMI由1月的50.8升至50.9,優於預期的50.6。

雖然有春節因素,但上述數據還是相對平穩的,所以對市場的影響就不太大了。接下來兩週會有更多2月經濟指標公佈,投資者不妨繼續觀察。

未來幾天備受矚目的全國兩會就將召開,通常這個時段各類消息呈多髮狀態,且很可能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也會明朗。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兩會期間與擴內需、深化改革、扶持民企、可持續及高質量發展等相關的提案與討論。

外圍市場應該也應關注。2月份北向資金整體流入,應該已展現出比較積極的信號,未來該趨勢能否延續除主要與我們中國經濟及政策面變化相關外,也會與外圍情況相關。

下週美國將公佈2月非農就業數據,投資者宜重點關注。未來美國的就業率、物價類指標無論如何變化,應該不會改變3月“不降息”局面,但應該會影響其後月份的降息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