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私募業績低迷 多方合力謀求破局

臨近年末,私募機構負責市場營銷的崗位往往會忙碌起來,到各地出差維護渠道關係,爲第二年的發行產品排期做好準備。然而最近,上海一家百億級私募市場總監吳偉(化名)每天都坐在工位上發呆,談及爲什麼不去出差了,吳偉長嘆一聲說:“見了面又能說什麼呢?”

A股市場近年持續調整,給證券私募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尤其是主觀多頭私募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引發投資者不滿,給銷售渠道和管理人自身帶來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不少頭部私募管理人出現管理資產規模大縮水,新發基金也僅能募集到百萬級別的資金。

未來,私募產品如何走出發行低迷的陰霾?怎樣才能回到增量軌道上來?這個問題成了當下“吳偉們”最關心的話題。

行業面臨壓力

近日一位投資者發佈的持倉截圖顯示,其2021年8月4日購買的100萬元某私募產品,截至今年12月初贖回時,虧損超過62%,本金僅剩餘37.32萬元。一些前幾年業績居前的頭部私募機構,近兩年來也頗受業績困擾,不少前兩年成立的私募基金單位淨值都處在0.4、0.5、0.6元左右,給投資者帶了鉅額損失的同時,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良好的業績表現是私募機構的立業之本,儘管持續調整的A股對私募基金業績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但業內人士認爲,私募管理人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在此過程中充分暴露出來。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爲,私募管理人存在投資策略適應性較差的問題,部分產品可能在市場下跌時未能及時調整投資組合,存在過度集中投資、缺乏風險分散的問題,使得基金容易受到特定行業或個股的影響。另外,風控缺失透明度低,部分私募基金在運作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夠透明、底層持倉不公佈,導致投資者對產品真實風險瞭解有限。在產品業績下跌期間,風控不力甚至形同虛設,不能及時減倉止損,還可能縱容基金經理通過融資或衍生品來加槓桿以博取業績,加大業績波動。

頭部管理人規模縮水

一位前百億級私募基金經理最近正在爲管理規模大幅縮水而發愁。在當前的業績下,業績報酬自然不敢去想,規模下滑連帶着管理費也大幅縮減。然而公司的運營成本、人員日常開支、房租,每一處都是用錢的地方,他迫切地需要爲公司尋找一條出路。

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在業績欠佳的背景下,不少頭部私募管理人出現規模大縮水。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瞭解到,一些此前管理規模達到數百億元的私募管理人,目前有的已經縮水到剛過百億元,而一些原先百億級私募管理人的最新管理規模甚至縮水到20億元左右。而這背後不乏當年激進遺留下的問題。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表示,業績與承諾不符是一大問題,私募機構可能在募資時做過於樂觀的業績承諾,而實際表現卻未達到預期,這可能引發投資者不滿和爭議,加劇產品贖回。對此,私募管理人首先應合理管控規模,基於自身策略容量合理設置產品規模目標,不應該爲做大規模而犧牲產品業績;其次,加強投研實力,應積極增加公司投研方面的支出,從人員到設備,進而增加投資策略多樣性及資金容量,用業績帶動規模增長;最後,增加透明度與溝通,及時向投資者溝通基金的投資策略、風險狀況以及未來展望,有助於建立更加穩固的投資者信任關係。

“要堅持投研能力走在管理規模之前。”一家百億級私募相關人士表示,在行業競爭白熱化、變化劇烈的當下,行業機構需要持續聚焦於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設,形成絕對的競爭壁壘。持續優秀的業績必然會帶來規模的增長,實現規模和業績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獲取投資者信任

前兩年,私募基金髮行市場火熱,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爆款產品十分常見。然而,近期私募基金髮行持續低迷,爆款久未出現,甚至一些頭部私募管理人在頭部渠道募資時,也僅能募集到百萬元級別的資金。

與此同時,私募備案日趨嚴格。中基協網站顯示,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來共登記備案173家證券私募管理人,而2022年全年則有534家。從基金數量來看,截至12月18日,2023年共有15711只證券私募投資基金備案,2022年全年則有24902只備案成功。

未來,私募基金要如何走出發行低迷的陰霾?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表示,私募基金走出低迷需要獲取投資者的信任,讓其相信私募管理人有能力爲投資者帶來絕對收益,相信兩者利益一致,這需要各方努力。低迷的市場暴露了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加劇了行業競爭,但同時也出清了管理水平低下的公司,增強了投資者的風險意識,爲行業有續發展掃清了障礙。

私募基金怎樣才能重回增量軌道?業內人士認爲,當前股市預期不理想、賺錢效應差連帶基金髮行遇冷的情況是不可持續的。基金的長期賺錢效應和社會財富向資本市場遷移仍然是大趨勢。機構要在市場低點敢於逆週期佈局,用時間和定力沉澱優秀的長期投資業績,樹立資管行業長期價值投資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