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皮膚病節日易高發,醫生教你巧應對

春節,總是充滿歡樂與團聚氛圍,讓人心生歡喜。然而,一些高發皮膚病可能悄然來襲。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性病科主治醫師賀凌宇提醒,節日期間這幾類皮膚病易高發,瞭解這些皮膚病及相關注意事項非常重要。

凍瘡

春節期間氣溫較低,尤其是在寒冷地區,皮膚在遇到寒冷潮溼或寒暖急變時小動脈發生收縮,長期受寒冷作用後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造成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

症狀:皮膚出現侷限性紫紅色隆起的水腫性紅斑,表面緊張,邊緣鮮紅,境界不清;嚴重時可出現水皰、破潰、糜爛、潰瘍等;自覺瘙癢,受熱後加重。

注意事項: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注意保暖,防止潮溼,不穿過緊鞋襪;受凍後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

中醫養生方法:艾灸足三裡、關元、氣海等穴位,能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提高機體抵抗力;使用具有溫經散寒、舒筋通絡作用的中藥,如艾葉、紅花、花椒、伸筋草、透骨草等煮水後泡洗手腳,促進血液循環;可適當飲用具有解表散寒、溫經止痛的中藥作代茶飲,如生薑紅糖茶、當歸肉桂茶等。

皮膚過敏

接觸新的化妝品、衣物材質、環境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等)、過多食用海鮮等易致敏食物都可能引發皮膚過敏。

症狀:皮膚出現紅斑、丘疹、瘙癢等不適,嚴重的過敏還可能伴有發熱、皮膚局部或廣泛的腫脹等。

注意事項:瞭解自身過敏原,儘量避免接觸或食用已知的致敏物;使用新的化妝品或護膚品前先在小面積皮膚上試用;若輕度過敏可口服抗過敏藥物,如氯雷他定、撲爾敏等,若短時間內無明顯緩解,需立即就醫。

中醫養生方法:避免食用過多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發物(如海鮮、牛羊肉等),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溼、益氣固表作用的食物,如山藥、薏米、大棗等;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順應四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適度進行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運動,有助於加快氣血流通、增強體質;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可以適當艾灸關元、氣海、神闕等穴位,可溫陽扶正,提高機體抵抗力。

帶狀皰疹

節日期間勞累、作息不規律、情緒波動大等誘因,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使潛伏在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

症狀:身體一側出現帶狀分佈的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等,伴有明顯疼痛。

注意事項: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放鬆心情,注意情緒調節。

中醫養生方法: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過多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適當食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扶正祛溼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薏米、冬瓜等;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中;進行適量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助於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體質;經常按摩足三裡、關元、氣海等穴位,可起到扶正固本、調節免疫的作用。

脂溢性皮炎

春節期間飲食油膩、作息改變、精神壓力大等,導致皮脂分泌增多,易引發脂溢性皮炎。

症狀:頭皮、面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出現紅斑、鱗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注意事項:保持飲食清淡,規律作息,注意皮膚清潔。

中醫養生方法:生活作息規律,保證睡眠充足;多食新鮮應季水果蔬菜,限制高油高糖飲食;減少機械性刺激,如搔抓、熱水燙洗等,加強控油與保溼;可用具有除溼止癢、涼血消斑類中藥香波外洗,常用中藥有:馬齒莧、側柏葉、香附、地榆、槐花、苦蔘等。

手足癬

走親訪友時,在不同環境中頻繁接觸被真菌污染的公共物品,如拖鞋、毛巾等,容易感染真菌。

症狀:手足部位出現紅斑、水皰、脫屑,嚴重可出現糜爛滲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注意事項: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鞋襪、拖鞋、毛巾等私人物品,穿純棉襪子和透氣性好的鞋子。

中醫養生方法:可選用具有殺蟲止癢類中藥煎湯泡洗,如百部、花椒、蛇牀子等;可食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食同源類食物,如馬齒莧、穿心蓮、綠豆等。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