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和蘋果舉辦的這場全國大賽,冠軍給了一款“不含一滴代碼”的遊戲

“這款遊戲能給大家帶來歡樂是十分幸福的事。”站在領獎臺上,季婕難掩激動,過去一年,她幾乎每天都在爲《漢字修復師》的創意落地努力。

在之前的路演環節,她說自己“來自漢字修復師團隊”,實際上,除了指導老師劉博,這個團隊只有她一人:一個人負責設計、開發、運營,一個人站在展位前,嚮往來的觀衆介紹這款嘔心瀝血之作,以至於獲獎後成爲現場的“明星”,被簇擁着要求合影,也只能讓老師代勞。

如果再爲這款遊戲添一些傳奇色彩,那就是它的創造者,沒有任何代碼基礎。

因此,整個故事完整的輪廓是:一位上海交大研二學生,從事設計的代碼小白單槍匹馬地做出了一款已經上線的遊戲,並且在“2023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移動應用創新賽決賽”中幾乎沒有懸念地拔得頭籌。

做一款好玩的漢字遊戲

今年是“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移動應用創新賽”誕生以來的第八個年頭,也是浙大牽手蘋果,共同舉辦這場賽事的第七年。七年來,他們與大中華區近千所高校的近五萬名學生一起,掀起了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熱潮。

季婕便是其中一位。她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讀於上海交大,學的分別是視覺傳達和交互設計。一次偶然的機會,萌生了要做一款漢字遊戲的想法。

在B站,季婕通過《交大學姐帶你製作獨立遊戲》的視頻,用充滿樂趣的方式分享了構思《漢字修復師》的前因後果。

她把設計一款遊戲比喻爲認識一個人,遊戲主題對應的是人的性別和年齡,遊戲視覺對應的是人的外貌,音樂音效和玩法,分別對應的是人的言談和舉止,遊戲故事對應的是人的經歷。

她說一個獨立遊戲設計師很難在畫面上超越遊戲巨頭,那就從“社會立意”做切入,“由於我是個中國人,就想着如何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做一些貢獻,首先想到的就是漢字。”

在網上查看和體驗了無數款漢字遊戲之後,季婕覺得“好玩的漢字遊戲屈指可數”,順理成章地將漢字遊戲作爲主攻的方向。後來在導師劉博與小夥伴的幫助下,她找到了破題之道,就是漢字的“字根”。

字根是漢字的基本單位,也蘊含了漢字構成的邏輯。比如,一個“闖”字,拆解開來,一門一馬,馬要從門裡出來,即爲“闖”。

在強調書寫的紙質時代,記住常用的字根,才能查字典,記住字根寫法,練字時也能事半功倍,在輸入法時代,記住了常用的字根就掌握了五筆。

而季婕要做的,就是把形形色色的漢字按照字根拆解開來,圍繞它們講述一個個故事,幫助大家瞭解和記憶漢字。爲了讓一切不違和,她還想了一條主線:玩家扮演一名官員,告別妻兒,一路上爲民排憂解難,步步升遷。

於是,你拖拽一棵樹到一個累了的農民邊上,讓他靠着呼呼睡去,就組合成了“休”字;你幫馬伕找到一垛乾草餵給馬兒,就組成了“騶”字。兩個字的原意,就是“歇息”和“古代的馬伕”……

不含一滴代碼

聽上去並不複雜,但再怎麼樣它都是一款遊戲,想要精緻呈現,實現簡單又有意思的互動,工程量一點都不小,何況季婕只有一個人。

她有一流的繪畫功底,在景別、角色設計上得心應手,遊戲裡的動畫也是她一幀一幀畫出來的;她不是專業的音效師,好在網上有沒有版權的音樂,還能用AI配音,一些特效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採集。比如,開關門的聲音,就是她用宿舍門模擬出來的。

最大的難點在於開發,她自嘲是交大里少數不懂一點代碼的同學,只能摸索着用“可視化編程”一步步完成開發,整款遊戲“純天然無添加,不含一滴代碼”,“最抓狂的是遇到問題完全不知道如何解決,有的時候隨便點一點居然好了,到現在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這也是爲什麼,當被問及如果想要找合作伙伴對這款遊戲做進一步完善,她首先想到的是懂代碼的開發高手和音效師。

這一年,季婕從一個交互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成了一名獨立遊戲設計師,扮演了策劃者、管理者、動畫師、遊戲開發師、音效師等各種角色。

整整一年,她的心情在興奮、沮喪之間反覆橫跳,卻不承認“有什麼痛苦”,只是最後站在最高領獎臺的時候,往事涌上心頭,忍不住哽咽了,說了一句“太不容易了”。

不過,季婕的成功也並不是無跡可尋。她有成熟的遊戲設計思考,想要做一款讓人覺得既不太冷漠又不過分熱情,“有邊界感”的遊戲。她本身也是遊戲愛好者,偏愛《迷宮大偵探》《隱藏的傢伙》這樣略帶解謎性質的遊戲,奠定了《漢字修復師》的基礎框架。

她也有一位好的指導老師。11年前,同樣是在研究生期間,導師劉博成了第一位在蘋果設計大獎Apple Design Awards裡獲得學生大獎的中國人。

當時,他開發了一款名爲《Little Star》的兒童互動繪本,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4歲以上兒童通過觸摸、拖拽、搖動等動作與故事內容發生互動,解決各種問題,瞭解這個世界。

從風格到架構,比他小了近一輪的季婕完美掌握。

初生牛犢不怕虎

得知季婕拿下“最具創新大獎”後,臺下大拿科技創始人兼CEO陳明權開心地像個孩子,不停向其他導師強調,“這是我們組的。”

爲了能讓這些高校學生的創意更具社會價值,更接近市場需求,每屆比賽,浙大和蘋果都會組織一大批導師保駕護航。今年也是陳明權當導師的第五年。

他畢業於浙大計算機學院,是位標準的產品型創業者。在他的帶領下,大拿科技推出了大名鼎鼎的識花應用“形色”,同樣利用視覺識別,他們還研發了一款幫助家長一秒批改孩子口算的神器“愛作業”,引發了轟動效應。

但在頒獎典禮上,他成了被後浪“拍打”的前浪。遺憾敗給《漢字修復師》,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Bee Hero》是一款AR應用,瞄準的主要用戶羣也是兒童,它引導小朋友扮演小蜜蜂認識花朵,瞭解各種花卉的習性。

當被問到他們的識別功能和形色誰更出色時,團隊leader洪銘錕給出了一個狡黠的答案:在引導兒童使用上,《Bee Hero》比形色更出色。另一位成員也強調,在技術開發時,他們連小朋友的步伐大小都考慮到了。

這個答案得到全場觀衆的掌聲,陳明權也豎起了大拇指。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太出色了。”他感慨這個大賽辦了八年,帶給他的震撼一年比一年大,“原先這個大賽更多是技術專業的學生參加,現在越來越多不懂代碼的設計師也加入了進來,提供了更豐富的思考。”

本屆大賽一共收到近2000份創意,其中68% 以上是非計算機相關專業同學提供,較去年提升36%。

這個趨勢將會進一步持續下去。陳明權發現,在特設的中學生作品展示區域,一些初中生的設計和想法比高中生們更純粹更有趣。在北京上初一的白子涵,就用AR還原了“無影燈”的原理,讓在場的許多老程序員自嘆不如。

這或許也喚醒了他自己的記憶。小時候,爲了遊戲更容易通關,陳明權自學編程,到了初三已經自學掌握了數據庫開發的程序語言,幫助同學的姐姐設計出了一款工資計算和發放的軟件,得到了一筆不小的獎金。

更閃光的才能與更宏大的立意

季婕有蘋果的老朋友劉博護航,浙江工業大學的馬鴻楷也有名師指點。

現任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老師的張樂凱,2016年獲得了首屆移動應用創新賽的特等獎,2017年受邀參加蘋果開發者大會。

在浙工大,他牽頭成立了一個iOS Club,帶領多位學生在往屆 WWDC Swift學生挑戰賽,以及移動應用創新賽中獲獎。

今年,他的弟子們有四款應用入圍決賽圈,拿了三個三等獎,一個一等獎。

馬鴻楷和兩位小夥伴張熒、張海龍研發了一款殘障人士互助應用《拼途》,幫助特殊羣體互助出行。這個設想源於他們在浙工大邊上一個殘障人士學校的觀察,學校的老師們也極力推動,讓不同部位殘障人士相互幫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現功能互補。

“很多殘障人士多才多藝,但他們又不願意主動和外界交流。”馬鴻楷舉了一個典型案例,他們在殘障人士學校發現了一個喜歡彈吉他的視障人士,讓他通過拼途成功約到了另兩位身體有殘障的音樂愛好者,一個喜歡打架子鼓,一個喜歡唱歌。

在應用設計上,他們也充分考慮到殘障人士的痛點。像是這些人不太喜歡拍照,經常找不出一張像樣的照片。他們鼓勵在完成一次拼途後,上傳照片,讓其他人也看到互助出行的樂趣。

另一款拿到一等獎的應用《I to eye》,基於不同動物的視覺特徵,將相機中不同動物的眼球濾鏡與益智遊戲相結合,幫助兒童在遊戲中學習自然動物相關知識。和《漢字修復師》《Bee Hero》兩款應用一樣,完成度非常高。

“無論是創意、設計還是編程,這些選手都展現出了超越尋常的才華和能力。”對於這屆的參賽選手,張樂凱不吝讚美之詞,而且他發現,相比當年自己參賽更多是站在興趣與創業的角度,今年他帶隊的四個項目,更多是從社會責任出發。

《拼途》瞄準的是殘障羣體,《I to eye》針對兒童教育,《Happy Recovery》關注術後康復,《星寵愛》用於自閉症兒童的社交。

“他們的立意比我們當時更加宏大,最後也確實做出了一些現在市面上沒有的一些App的創意。”張樂凱說。

從校園宿舍出發擁抱星辰大海

季婕的故事也容易讓人聯想到12年前,發生在上海交大的一樁舊事。

當時,她的三位學長在宿舍裡沒日沒夜鼓搗出一款名爲《Fly Me 2 The Moon》的遊戲,在App Store裡發佈。同一年,他們拿到“雛鷹計劃”10萬元獎金,以“技術宅拯救世界”爲理念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就是米哈遊。

同樣把研發放在宿舍的,還有拿到一等獎的《動力源計劃》,他們創新地用AR研發了一款遊戲,鼓勵運動愛好者“操控”肢體,與虛擬物品進行互動,增加運動的娛樂性和參與度。邏輯和Switch“健身環”一樣,但對硬件要求沒那麼高。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喬布斯身上,只是地點從宿舍換成了車庫。每個時代都有一羣年輕人,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靠着熱愛和技術,做着改變世界的夢。

現在,他們手裡可以用的工具遠比前輩們要多得多。

比如硬件層面,來自浙大的獲獎項目NeckDisco,很巧妙地將AirPods作爲頭部姿態的校準器,幫助用戶改善體態;福州大學的TuneBrush以牙刷爲琴弓,以牙牀爲琴絃,讓每次刷牙都配合Apple Watch與AirPods生成每秒的音律,幫助用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比如AI層面,同樣來自浙大的應用《眼語》,關注重度失能人羣的表達。他們已經嘗試通過AI大模型幫助患者在聽到與外界交流後給出答案選項,再借助視覺識別,讓患者頭動選擇、眨眼確認。

一個簡單的場景:孫女對躺在牀上的奶奶說,這個週末不能陪你了,我要加班。AI會給出“你太辛苦了!”“這樣的工作辭職算了。”等選項,讓奶奶自己選擇一個。

同樣用大模型的,還有拿到一等獎,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藥憶》,幫助年老人羣正確識別、記憶和正確按時服用藥品。用手機一掃,用藥指示和禁忌等關鍵信息就被錄入,再通過語音交互反饋給老年人。

據不完全統計,在入圍決賽的72件作品裡,超過10%關注老年人的生活。這是年輕一代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特殊表達。

文|樑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