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早警告!英特爾砸錢瘋蓋廠 反成狂輸臺積電致命傷

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圖/美聯社)

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上任推動IDM 2.0戰略,打算在歐美建立半導體供應鏈,藉着呼籲西方擴張自己的晶片製造產能,避免過度依賴亞洲半導體供應管道,希望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補助,近期更在俄亥俄州宣佈要投入200億美元興建晶圓廠,以及在歐洲投入800億歐元(約臺幣2.48兆元)設廠,展現想重回半導體霸主的野心。不過,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指出,過去幾十年,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多因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而發達成長,就算砸大錢在歐美建立本土供應鏈,也不一定能成功,英特爾甚至在財測也警告,擴大資本支出將導致毛利率長期下滑。

英特爾目前在亞利桑那州投入200億美元興建Fab 52及Fab 62等2座晶圓廠,近期又宣佈俄亥俄州斥資200億美元興建新晶圓廠,去年9月在慕尼黑車展宣佈未來10年將在歐洲投入800億歐元興建新產能,並打算將愛爾蘭半導體工廠的部分產線,轉爲生產車用晶片,藉此掌握市場趨勢,獲得更大商業利潤。去年12月底更傳出,爲了與臺積電等晶圓代工業者競爭,將在德國投資晶圓廠,義大利、法國投資封測廠等計劃。不過,以上提及等地政府以及英特爾發言人都拒絕評論。

Pat Gelsinger去年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提及,恢復各地區的半導體供應彈性,比較降低製造成本還要重要,他希望10年後,美國、歐洲以及亞洲半導體供應比重分別爲30%、20% 和 50%。Pat Gelsinger指出,目前80%的半導體制造落在亞洲,但在全球晶片短缺後,各方開始意識到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問題,英特爾將加大在美國、歐洲投資,平穩半導體供應鏈發展。

Pat Gelsinger 指出,英特爾在亞洲建造晶圓代工廠成本少30%,若在大陸建廠更可以減少50%,一座晶圓廠成本約100 億至 150 億美元,代表每個地區建廠可能有數十億美元的成本落差,若美國晶圓廠想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有30%~50% 經費補助。

雖然Pat Gelsinger有信心美國半導體補助法案的520億美元能到手,但從最新財測顯示,隨着資本支出增加,英特爾不可避免的毛利率表現將下滑,雖然預期2022年第一季營收將達183 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毛利率52%卻遜於市場預期,也符合英特爾先前警告長期毛利率壓力問題。此外,臺積電也在近期法說公佈,2022年第一季毛利率目標53~55%,與英特爾形成強烈對比。

張忠謀去年代表總統蔡英文出席紐西蘭主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線上峰會,並在APEC非正式領袖閉門會記者會強調,過去數十年的自由貿易促進半導體技術發展,因此越趨複雜的技術將使供應鏈走向「境外」,若各國打算自給自足、在各國境內建立生產線,只會讓成本提升和技術進展的腳步放緩,結果仍將會是無法充分自給自足和成本高昂的供應鏈。

張忠謀去年演講也提及,英特爾在美國設廠,不一定做得到低成本的半導體供應鏈,就算花數千億美元,也不可能架構起半導體產業,反而讓成本上升,臺積電會以臺灣爲總部會一直髮展下去。

雖然臺積電從2020年宣佈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用以生產5奈米生產線,2021年更擴大在全球佈局,分別在大陸、日本擴大投資,甚至也透露評估歐洲設廠的考量,同時加強在臺灣先進製程投資,的確以臺灣爲總部的發展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