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冬代表:加強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校外實踐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升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建議,從頂層設計、課程、師資等方面發力,加強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
張大冬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學校忽視實踐教育的價值,認爲實踐是“課外活動”,不納入核心教學範疇;在教學方法方面,過度依賴講授爲主的單一教學方法,缺乏互動和實踐環節,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綜合素質發展。
爲此,張大冬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支持。建議國家層面制定專門的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指導意見,明確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社會機構及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將校外實踐教育納入各級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
二是整合社會資源,豐富實踐場所。推動建立校外實踐教育場所資源庫,對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場所進行分級管理,鼓勵社會力量開放或建設適合學生實踐的場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政策優惠吸引企業投資校外實踐教育項目,捐贈者可享受相應稅收減免等政策回報。
三是強化課程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指導學校結合自身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開發構建系統的校外實踐教育課程框架,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勞動技術、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明確各領域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鼓勵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課程資源。
四是保障師資力量,完善激勵機制。定期組織校外實踐教育教師參加專業培訓,並建立校外實踐教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確保教師隊伍的專業性。積極吸納社會各界人士擔任校外實踐教育兼職教師,如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手工藝人、勞模等。將教師參與校外實踐教育的工作情況納入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
五是強化安全保障,完善監管機制。制定完善的校外實踐教育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學校、基地、家長等各方的安全責任。加強對實踐活動場地、設備設施的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爲學生購買足額的意外保險。建立校外實踐教育活動的備案和審批制度,加強對活動全過程的監管。
作者: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