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升級雲峰飛彈攻北京?射程延伸不等於能命中目標

外傳中科院以雄三飛彈基礎,研發雲峰中程飛彈,圖爲雄三飛彈。(圖/翻攝自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網站)

媒體報導國防部「麒麟專案」編列124億7,400萬餘元,分5個年度由中科院研製微衛星火箭發射載具」,可將50至200公斤重的微衛星推送到距離地面500公里高的軌道,爲未來發射國造微衛星作準備。報導也提到,中科院在此火箭推進器的研發基礎下,同時研製以衝壓引擎續航推力的「雲峰中程飛彈」,最大射程可達2千公里,射程可涵蓋到中國北京。雖然中科院發出新聞稿表示報導內容是記者臆測,然若報導內容屬實,那就代表我國已突破中程彈道飛彈技術門檻。

根據公開資訊,飛行距離小於1,000公里的彈道飛彈歸類爲「近程彈道飛彈」,飛行距離介於1,000公里與3,000公里爲「中程導彈飛彈」,飛行距離介於3,000公里與5,500公里爲「遠程導彈飛彈」,飛行距離若大於5,500公里,即爲「洲際彈道飛彈」,也就是說不同等級的彈道飛彈,代表着不同級別的科技及製造工藝。

事實上,彈道飛彈的飛行軌跡基本上爲拋物線,若飛行距離要超過2,000公里,那高度至少要達到500公里,纔有足夠將位能轉換成動能,持續依拋物線飛行至期望距離。換句話說,中科院研發佈署500公里高空微衛星的「火箭發射載具」,有助於累積「中程彈道飛彈」的技術能量,所以此舉必引來國際關注。

媒體也報導,在此火箭推進器的研發基礎下,中科院同時研製以衝壓引擎爲續航推力的「雲峰飛彈」,因此有學者推論,中科院已擁有製作高空巡弋飛彈的技術。其實,衝壓引擎飛彈的飛行高度有其限制,因爲衝壓引擎必須在至少兩倍音速的飛行環境下,才能將空氣中的氧氣,濃縮到必要程度而穩定運作,若高空的空氣太過稀薄,壓縮後的空氣無法濃縮成高濃度氧氣,就需要助燃劑在燃料中補充氧幫助燃燒,但這似乎不是衝壓引擎原來的設計概念。

另外,若將巡弋飛彈定義爲「依照預置航路飛行之飛彈」,巡弋飛彈當然可低空飛行也可以高空飛行。巡弋飛彈低空飛行的原因,是利用地形的遮蔽避開防空武力的攔截,增加巡弋飛彈的存活率。那麼,巡弋飛彈高空飛行的目的,也是要以高度來避開防空武力的攔截。那麼該飛多高才算安全呢?類似薩德的反彈道飛彈防空武力,可以攔截40~150公里的高空目標,即可做爲推測的參考。總之,理論上高空巡弋飛彈飛的愈高越愈安全,但愈高空氣愈稀薄,取捨就在其中。

▲亦有報導指出,已研發超過10年的雲峰飛彈是以天弓防空飛彈爲基礎,李登輝時代軍方將此計劃視爲最高機密。(圖/翻攝自《國家中山科學院》官網

一般人在討論遠程投射武器時,比較容易專注在「射程」,例如這次的媒體報導標題即強調「射程達2,000公里直搗北京」。事實上「飛行距離」的延伸,不等於就能「命中目標」。飛彈的導引控制是門大學問,因此,在研發階段,如何精準追蹤自己發射的彈道飛彈,並在彈道飛彈的飛行過程中進行修正,皆需先建立自主的太空通訊監測能力。也因此這次高度500公里的「微衛星火箭發射載具」研發專案若屬實,應是建立太空通訊及監測能力的基本功

國防自主必須紮紮實實,研發出的裝備就算能量產,卻不等於裝備可擔任戰備。因爲使用裝備的人,永遠佔極爲重要的地位,但擔任戰備必須要有運用裝備的戰技、發揮裝備性能的戰術,還要有維持裝備妥善率的後勤支援能量等。

民國77年,天弓一型研發成功,陸軍飛彈指揮部成立「天弓實驗隊」,與中科院的工程師一起完成武器系統的戰技、戰術、維修、後勤等所有技術手冊,在此同時,中科院的工程師平行發展量產所需的爆炸圖,奠定天弓一型防空系統的戰力,30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

好文推薦

張誠增程雄三神戈飛彈 圍堵解放軍的第一島鏈守門員

張誠/慶富案後,獵雷「建不建」?

張誠/讓飛彈飛!東北亞都是金胖子的試射場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 張誠,雄三飛彈前總工程師,現任中央大學企管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理事、民國黨軍事國防顧問。長期致力整合國防、科技、教育、產業、政治及心靈陶冶等資源,推動社會公益與國家發展。本文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