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蓋」Or「不蓋」?以臺灣能源轉型來看 桃園三接是個問題
最近隨着藻礁公投進入最後倒數階段,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後簡稱:三接)是否要建在桃園,再度引起討論。
▲隨着藻礁公投有望成案,臺灣社會也開始展開一番能源政策大辯論。(圖/翻攝自珍愛桃園藻礁)
筆者非生態專家,不欲就三接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程度做太多斷言,但對於三接在桃園興建與否的影響,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建設性的討論素材,以供大衆自行定奪。
在討論三接議題時,必須要認知到的事實是:在2023年(三接預定開始使用的時間)和之後,就是燃煤和燃氣機組的裝置容量來看,有無三接,傳統電廠都可以順利和新建綠能配合。
那麼三接不蓋真正的影響是什麼?是對於加速減煤的潛在限制。
要了解這個限制,得先想像2025以後的電力系統運作狀況。
圖(一)是在不在桃園建三接的情況下,2025以後典型的的臺灣夏天的電力調度曲線。
▲ 圖(一)是在不在桃園建三接的情況下,2025以後典型的的臺灣夏天的電力調度曲線。(圖/翻攝自medium能源轉型文摘)
在這張圖裡,燃氣的裝置容量是充足的,但因爲爲了確保緊急裝況發生時安全儲氣量充分,一定週期內可調度燃料會有限制,沒有辦法在綠能發電量較高(殘餘負載較低)的時候保持較高的供電狀態。
如果三接順利建成,2023年以後順利供氣呢?
那麼,在同樣燃氣機組裝置容量下,由於一定週期內可以調度的燃料較不受安全儲氣量的限制,燃氣機組就更有機會在殘載較低的時候持續保持較高的供電狀態,進一步削減燃煤的使用量(見圖二)。
▲ 圖(二)則是假設在桃園建三接的情況下,2025以後典型的的臺灣夏天的電力調度曲線。(圖/翻攝自medium能源轉型文摘)
(這裡必需要強調的是,兩個情境下電力系統都沒有供電裕度的問題:燃煤燃氣的裝置容量都夠,但燃氣機組在沒有三接的情況下一定週期內可調度燃料可能有額外限制,纔會產生上面兩張圖的差異。)
現在的藻礁公投連署團體,有提出改在臺北港建三接的替代方案,而此方案經中油評估可能在2030年才能成真。
假設中油的說法成立(考慮地方民意,這樣的估計不算保守),則不在桃園興建三接,主要的代價是2030年以前的加速減煤能力;若我們選擇不在桃園建三接,就必需加速節能或綠能的推行,才能期望在同一期程中達到同樣的減煤量能。
毫無疑問,綠能或節能減煤,肯定是比燃氣減煤更理想的情況;額外地,在2030年才興建的臺北港版本的三接,或許更能參考那時已成常態的高佔比綠能情況,做出更符合長期能源轉型路徑的設計(Ex.一開始就將綠色氫氣的進口納入設計考量)。
▲臺北港被保礁團體認爲比桃園大潭更適合建造三接廠。(圖/翻攝自Google地圖)
但任何支持此次藻礁公投的參與者都必須捫心自問,倘若我們真的成功擋下三接,是否在未來能以同等力道支持綠能建置和節能政策?
除了我們必須更積極去讓再生能源有效落地,面對一些地方上不一定於理有據的反綠能抗爭中,我們也不應該再鄉愿地放任關於綠能的錯誤資訊傳遞,在立場上必須更堅定地面對這些反對者,不能再一直尋求政治上最保險、但沒有任何突破性的論述。
而晚10年纔會完工的臺北港版三接,其所面對的碳資產鎖定風險將更高,我們要如何倡議一個使其能最良好搭配長期能源轉型路徑,也是支持此次公投的人們可以做出額外貢獻的地方。
最後,有些擁核公投的支持者想在此次討論中偷渡核能議題,但如果從前述三接興建與否的代價來看,核能明顯沒有辦法作爲替代方案來討論。
首先,分別在2023年與2025年運轉執照到期的核二和核三,依法已經沒有任何延役可能,現下討論其延役自然沒有意義。
▲作者認爲核二、核三廠延役於法不合,核四廠則緩不濟急。圖爲核四廠。(圖/臺電提供)
至於核四,不論官方還是國外第三方團體的分析,就算現在開始續建,也是2030年代以後纔有機會進入臺灣的電力系統,但其能否完成的風險,與綠能設置相比,仍然太高。
凡此種種,核能顯然已經不是在臺灣具有政策討論意義的選項,這是此次藻礁公投的討論中必須嚴肅釐清的重要觀念。我們要嘛加速綠能、節能,要嘛就必須接受一些過渡階段的燃氣設施;眼下已經沒有第三條道路了。
熱門點閱》
► 王志鵬/陸稱2成水兵有精神問題 高壓、沒陽光 合格潛艦官兵又如何育成?
► 譚耀南/邱太三掌陸委會=向對岸釋善意?解凍兩岸 臺灣可從展現意願始
► 南海緊繃!東沙島演習下月登場 爲臺灣保「太平」 敦親睦鄰沒有用
► 藻礁公投》江昺侖/「大潭藻礁」vs「臺北港+2025無核家園落空」 臺灣人的究極選擇
► 苦苓/老人不能慣!拒絕父母的情緒勒索
● 本文獲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授權,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