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4艘日艦圍攻艦長殉職 甲午戰爭「經遠號」殘骸找到了

經遠號。(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數個文物研究團隊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在甲午海戰沉沒的經遠級巡洋艦「經遠號」。經遠號由於在速度上遠遠不及日本艦艇,導致遭到4艘日艦不斷包夾進攻,管帶艦長)更在對戰中遭到砲彈擊中殉職,隨後副艦長接管也難挽局勢,隨着沉沒大海全艦僅有16人生還。

經遠艦殘骸。(圖/翻攝自中國之聲微博,下同)

清朝在1884年中法戰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時任北洋大臣李鴻章想要按造穹甲巡洋艦「濟遠號」的設計再造四艘,後來在多方評估下,採用德國建造的兩艘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與兩艘英國建造的穹甲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

經遠級巡洋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Vulcan AG)所建,長度82.4米、寬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噸,編製成員202人。武裝部分,主炮採用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210毫米後膛炮,副炮爲兩門克虜伯1880式35倍徑150毫米後膛炮,着重艦艏火力,其他僅有一些小口徑火炮水下武器有4具魚雷發射管

經遠號於1888年1月1日服役,在這之後都無改良與維護,一直到了1894年,由於中日在朝鮮問題持續惡化,經遠號於同年9月17日隨北洋艦隊出動,與日本在黃海展開大東溝海戰。經過一輪激戰後,致遠號率先沉沒,濟遠號與廣甲號逃離戰場,於是日本第一遊擊隊開始集中圍攻經遠號,其中一顆砲彈擊中艦長林永升頭部殉職,副艦長陳榮接手指揮。不過還是抵擋不住4艘日艦包夾進攻,艦內不斷竄出大火濃煙密佈,船體嚴重傾斜,當日下午5點29分沉沒,陳榮隨船自盡,全艦隻有16人獲救。

戰後分析指出,北洋艦隊雖然在噸位、火力與裝甲都佔優勢,但是在速度上只有15.5節,遠遠不擊日艦吉野號的19.4節;此外,北洋艦隊的艦砲火力雖強,但是射擊速度慢,命中度也低,因此如果以攻擊的效率來看,日本艦隊的優勢十分明顯,導致海戰在短短五個小時內就宣告結束。

此項遺蹟是由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發現經遠號的艦體,還保存有艏柱、錨鏈舷板等遺蹟,外圍還有散落大量的艦體構件,還清理出鐵、木、銅、鉛、玻璃陶瓷皮革等共有500多件各類標本考古隊還發現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砲彈、47毫米砲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