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國民黨抗戰老兵 繞不過「貧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68年後,昔日的抗日英雄們年事已高,進入耄耋之年。日前,新華社記者奔赴廣西、河南、湖南、北京等地,探訪健在的抗戰老兵。如今,他們安好嗎?
不可繞過的詞:「貧困」
生活在廣西柳州市的93歲的黃學文看起來跟其他老人沒有什麼不同。翻開他的回憶錄,才知道老人曾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五軍200師師部作戰參謀,參加過中國遠征軍同古戰役、平滿納戰役和棠吉戰役等。老人如今家境拮据。簡陋的農家院中,一張破舊的桌子和一張低矮的木板牀就是所有的傢俱。患有高血壓的他,幾乎全靠兒子打零工來維持家用。
貧困,是瞭解抗戰老兵生活情況不可繞過的一個關鍵字。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發現並覈實健在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500人,大多已老弱多病,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其中生活在城市的退休金多在每月1000元(人民幣,下同)至2000元之間;生活在農村的老兵,每月僅有55元至60元的高齡補貼或低保。
參與「尋找老兵」已近10年的志願者李磊告訴記者,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有2萬餘人,目前尋找到的不到1/10,平均年齡在90歲以上,大多數生活在偏遠農村。由於歷史原因,這個羣體中孤寡老兵很多,有很多老人還要自己每天爲生計奔波。總體來說,貧困比例超過總數量的30%。
回憶起1945年日寇投降的那一刻,91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向世點激動地唱起了《八年血戰勝利之歌》。向世點,原中國駐印軍戰車三營本部連三排戰車駕駛員,解放戰爭時期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整編,後參加抗美援朝。這位極其珍視軍人榮譽的老人,將志願者贈送的「勳章」擦了又擦,努力地別在黃色夾克上。快門按下的那一刻,老人本能地挺直了腰桿,一瞬間恢復了軍人的風采。「榮譽是他們的生命。」李磊說,這些年來,他走訪過全國很多地區,接觸過近300名抗戰老兵。近日,民政部發表聲明,重申針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有關政策,建議當地黨委、政府對他們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關心和照顧。「很多老兵把這個當作是國家層面的關懷和肯定,我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一個個熱淚盈眶,興奮地就像小孩子一樣。」
「太久沒人聽我說起這些了」
在北京一個幽靜的家屬院,記者見到了94歲的老人張鹹恭。他是中國工程地質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對成昆鐵路、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等都進行過考察和論證。
儘管已是耄耋之年,老人的精神狀態依然很好。桃李滿天下的他,幾乎沒有學生知道他曾作爲遠征軍山炮營指導翻譯參加過鬆山戰役。談起那段崢嶸歲月,老人滔滔不絕,聊起槍械等武器更是興奮不已。
「太久沒人聽我說起這些了。」張鹹恭感慨地說,剛開始周圍的人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我也就沉默不說。「教了這麼多年書,從沒有跟同學提起過。」
「關愛老兵網」北京志願者薛剛告訴記者,走訪抗戰老兵時,發現這些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傾訴欲特別強。談起往事,歷歷在目,大部分老兵將其參加戰役的時間、地點、所在部隊番號都記得很清楚。「太想傾訴,是因爲沉默太久。」口述歷史記錄者賴恩典說,作別戰場的抗戰老兵大多選擇了緘默不語,默默地在我們身邊工作、生活。要不是搶救民族記憶的志願者敲開他們的門,媒體的目光開始重新聚焦於這些民族英雄,他們也許就這樣一直湮沒在尋常街市,直至離世。(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