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色引領”中實現“綠色崛起”

家村新貌。

王婷(王新法女兒)正在製作綠茶。

盛孝軍正向遊客推薦土特產

山鎮國學親子園

金興橋做夢也沒想到,2016年,他會遷出下河灘,搬進村部集中安置點的兩層吊腳樓。他更沒想到的是,在“名譽村長”王新法的鼓勵下,他一邊開辦民宿小客棧,一邊兼任村裡的生態護林員,再加上母親被安排在村部食堂做飯,家裡純收入會達到每年4萬多元。

薛家村:依託“三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

金興橋是湖南常德市石門南北鎮薛家村的村民。幾年前,這裡沒有自來水,村民們的生活用水需要用水桶從河裡挑。河流穿村而過,河上卻沒有橋,孩子們上學都要打赤腳��河過去,遇到大水的時候,還要動用剷車接送孩子們過河。這裡也沒有公路,只有沙石土路,一座座連綿的大山幾乎將這裡與外界隔絕。大多數村民居住的都是年代已久的吊腳樓和木板房。吊腳樓樓下養牛養豬,二樓住人,夏天臭氣難聞,冬天四處漏風。

這裡家家戶戶以種茶爲生,出產的茶葉卻賣不出好價錢。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剩下的大多爲老年人和兒童。過去的薛家村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村部,雖然依山傍水,空氣宜人,卻是一幅落寞的景象。

短短几年間,薛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退伍老兵王新法來到薛家村義務扶貧,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村民修路架橋,開鑿隧道,解決了交通不便的大難題;他還修建蓄水池,將自來水管道接到了村民家中,同時解決了上百畝茶園的灌溉問題。

薛家村是一個有着紅色歷史的村莊,80多年前,曾經有68名紅軍戰士受到國民黨軍隊圍剿而跳崖。他們離世後,屍骨一直散落在四處,王新法得知此事後,帶領村民將68位紅軍烈士的遺體集中安葬在村裡的六塔山,將烈士安息地命名爲“山河圓”。他和戰友創立的“與民共富軍人團隊”先後投入70多萬元,把“山河圓”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爲改善薛家村茶葉粗放種植、收益不高的問題,王新法引導村民由追求種植面積與產量轉向追求茶葉品質,改良品種,茶樹不沾農藥、除草劑、葉肥素。每一畝茶葉收益也由原先的2000元,提升到現在的近4000元。薛家村擁有了一棟佔地11畝,廠房面積2100多平方米,年產加工幹茶500噸的現代化加工廠。薛家村原黨支部書記覃遵彪介紹,目前,全村共有茶園1500畝,其中有機茶300畝,其他茶園今後將都向有機茶轉化。

覃遵彪介紹,在王新法的帶動下,近年來,薛家村依託“三色”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脫貧增收,“三色”包括“紅色”“綠色”和“本色”。“紅色”指的是黨性教育旅遊產業,“綠色”指的是生態旅遊產業,“本色”則是土家文化旅遊產業。

薛家村有着難得的原生態景緻與風情,森林綠化率高達96%,高山、清溪、雲海、叢林、茶園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薛家村與湖南省的一家公司簽訂了“理山居”休閒度假村項目,保留原有19棟土家風情木構房屋建築主體,通過改造內部設施,打造原生態休閒避暑勝地。同時結合易地搬遷政策,建成了薛家村土家風情寨,既解決了易地搬遷貧困戶的住房問題,又建成了高標準民宿,爲貧困戶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來源,也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發展。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薛家村村民實現了脫貧增收。通過開辦農家樂和民宿,每戶年增收可達1萬至2萬元。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窮山窩搬遷到了具有土家風情的集中安置房,水泥公路繞村進戶,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開啓了小康新生活。如今的村部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村部門口的購物商店還設立了土特產窗口,茶葉、葛根粉、梨膏糖、土家剁辣椒等土特產紛紛擺上貨架。

夾山鎮:國學親子園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鄉村旅遊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石門縣的每個村鎮、每家每戶。

建華從武漢當兵退伍後,在深圳做了十幾年物流工作,因父母年邁需要照顧,2016年,他回到了家鄉,在夾山鎮開設了國學親子園鄉村旅遊項目。親子園主打國學和鄉村文化,園區採用的都是無動力遊樂設施,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樣的園區在常德市獨此一家,因此很多周邊縣城的遊客會帶孩子過來玩,遊客一年有十幾萬人次。

遊客的到來帶動了當地餐飲業的發展,親子園附近有3家農家樂餐館跟曾建華的公司簽了合同,有遊客過來,曾建華就會推薦到農家樂品嚐當地農家菜。親子園也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銷售,“遊客多多少少都會買一些土雞蛋、桃子、葡萄等土特產帶回去。”曾建華說。

親子園還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曾建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其員工主要是附近的村民,有些員工以前在外面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管。孩子們到了讀高中的年紀,他們需要回來陪孩子,照顧老人。親子園給這些返鄉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公司目前有10個正式員工,還有5個長期的鐘點工,負責園區的日常維護,節假日人多的時候還要進行安全管理和交通疏導。這些工作不僅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也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以前農閒的時候,村民們就湊在一起打麻將或紙牌,現在他們有了更多事情可做。“園區的工作時間不是固定的,平時相對清閒,節假日比較忙。員工們實行調休制,平均每人每月可以休息5-8天,人均工資可達2000元/月。”曾建華說。

維新鎮:電商讓土特產走出大山

盛孝軍出生在石門維新鎮,因爲家裡窮,她高中一年級的時候便輟學去南方打工。打工期間,她自學了電腦,考取了會計證,後來在廣東惠州的一家公司做了9年多會計主管。

隨着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盛孝軍也漸漸有了回家盡孝的念頭。2012年年底,她回到家鄉。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的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落地。返鄉不久的盛孝軍正好趕上了政策紅利。在當地政府和家人的支持下,她2016年5月創建了鎮裡的第一家電子銷售平臺――盛妹兒土特產銷售中心

盛孝軍告訴記者,盛妹兒土特產銷售中心的經營業務主要是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多渠道銷售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臍橙、茶葉、土蜂蜜、葛根粉都是維新鎮的特產,在盛妹兒土特產銷售中心出現之前,村民不知該如何讓這些土特產走出大山。

盛孝軍介紹,銷售中心通過採取“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的運作模式,努力“讓大山裡原生態農產品走出去,爲鄉村振興做一點貢獻”。

銷售中心與當地16個行政村的貧困戶簽訂了農產品電商銷售協議,採取“以購代扶”的幫扶模式,把老百姓家裡的農產品統一收購過來,再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進行銷售。銷售中心也爲當地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合作社提供免費展臺,幫其銷售產品。此外,銷售中心還成立了養蜂基地,跟當地貧困戶簽訂協議,讓他們來基地集中養蜂,由銷售中心對他們進行統一的技術指導,統一管理,年終分紅。

體現當地民俗文化手工藝品也是盛孝軍想向外界推廣的特色產品。維新鎮居民大多是土家族,一些老人還保留着做純手工千層底鞋的手藝。盛孝軍找來了六七位有這門手藝的老人,讓他們製作千層底鞋,再由銷售中心出售給外地遊客。“這樣,一方面可以推廣我們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那些老人賺點零花錢。”盛孝軍說。

大山裡盛產竹子,用竹子製作手工藝品也是當地人的手藝。這些產品是純手工製作,沒有多少庫存,都是先有了訂單,盛孝軍再找人制作。目前,做這些工藝品的是8名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他們靠做竹工藝品一個月可以賺到一兩千元。

回憶起剛開始做電商時的情景,盛孝軍十分感慨:“2016年這裡的很多村子還是泥巴路,晚上也沒有路燈。”現在,每家每戶都通了水泥路,實現了路燈全覆蓋,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和空調。“有了公路,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外銷。城市人喜歡原生態的產品,我們就把最原生態、最環保的東西賣給他們。”盛孝軍說。

發展多種鄉村旅遊模式,實現鄉村振興

近年來,通過推行“旅遊+扶貧”戰略,發展“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購物”等鄉村旅遊模式,石門縣發展了一批有示範帶動效應的典型村寨。除了南北鎮薛家村被評爲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全省文化和旅遊扶貧示範村外,南北鎮薛家村和羅坪鄉長梯隘村旅遊扶貧工作還被列爲湖南省《讓美麗戰勝貧困》旅遊扶貧經典案例。此外,夾山鎮楊坪社區居委會、壺瓶山大嶺村等19個村(居)也被列入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節點村。據瞭解,全縣旅遊扶貧帶動脫貧貧困戶3022戶(10576人),佔全縣脫貧總人數的14.7%。

經過幾年的發展,石門縣已經形成了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南北鎮薛家村黨性教育基地、長梯隘、龍王洞、白雲山、夾山、泰和茶號、福田農耕文化園等特色文化旅遊景區景點,蘊含了紅色文化、土家文化、樁巴龍文化、茶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資源,豐富了旅遊發展的內涵。壺瓶山鎮被評定爲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鎮,泰和合茶號已被列入萬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遺產申遺名錄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目錄。

石門縣還打造了一條縱貫全域的景觀走廊。近3年來,已完成涉旅投入近30億元,相繼完成了夾山闖王陵改造、壺瓶山紅茶坊、壺瓶山大峽谷景區提質、壺瓶山登頂步道、白雲山茶文化公園、龍王洞景區改造等一批重點文旅項目,穩步推進了壺瓶山鎮、東山峰、南北鎮、羅坪鄉等旅遊小鎮建設,形成了沿S241和S308公路爲軸線,以夾山寺、仙陽湖、壺瓶山爲核心的優質旅遊景觀帶,並帶動了一大批鄉村旅遊點的蓬勃興起,“處處是景點、路路有景觀”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已經顯現。

此外,石門還推出了一批極具特色的文旅活動,柑橘節、茶文化活動、夾山賽牛燈會、壺瓶山孝山冬祭、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揹包行等特色活動,使“神奇壺瓶山、唯美石門縣”的形象深入人心,也使石門旅遊人氣大幅提升。

石門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建立初期的195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只有2544萬元;197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11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6元;2018年,石門縣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成功脫貧摘帽,當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78.2億元,全縣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6740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1.17萬元;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13.61億元,全縣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97萬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萬元。

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將文化旅遊產業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緊密結合,持之以恆地作爲縣域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打造,成功打造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湖南樣板。

“十四五”期間,石門縣將堅持“紅色引領、綠色崛起”,努力建成“暢通、開放、美麗、幸福”新石門,形成一批主題鮮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吸引力強的優質旅遊產品和品牌,全力打造集高山度假、濱水休閒、禪修養心、溫泉養生、戶外健身爲一體的湘西北旅遊門戶和旅遊目的地。

(本文圖片由石門縣全域旅遊發展中心提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