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教育合作升溫 爲大灣區產業賦能

(原標題:粵港教育合作升溫 爲大灣區產業賦能)

【香江快評】

作者:焦磊(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香港擁有豐富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諸多高校在世界大學排名中有不俗表現,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被知名機構認定爲世界百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香港知名高校紛紛赴粵辦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已“落戶”廣東,香港大學(深圳)、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香港都會大學(肇慶)等在建或籌建中。粵港教育合作、優勢互補,多措並舉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產業賦能。

採用國際化教育模式,培養灣區所需人才

相較於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的高等教育具有國際化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以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爲目標,國際化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構件。

粵港合作辦學,沿用國際化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香港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上的優勢,結合大灣區需求,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明確以英語作爲基本工作和教學語言。同時,在“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理念下,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兩校開放共享課程及研究設施,鼓勵兩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學生也可同時修讀兩校學位課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同樣實行英語教學,以培養博雅型國際人才爲旨歸,其教師團隊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支撐灣區產業發展

學科專業設置關係到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轉移轉化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對區域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爲新支柱產業”。大灣區產業發展定位爲域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提供指引。

粵港合辦高校以大灣區建設爲契機,緊扣灣區產業發展方向,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支撐灣區產業長遠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灣區需求爲導向,重點佈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生物醫藥、金融物流等專業,支撐地方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增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則摒棄了傳統的院系設置方式,組建功能、信息、系統和社會四個連接多個學科的樞紐,樞紐涵蓋多個新興領域研究方向,如“功能”樞紐包括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等領域。

校企科研協作,助力灣區企業轉型升級

香港高校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而大灣區爲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鄰近且廣闊的空間。

粵港合辦高校與大灣區企業開展廣泛的科研合作,共建科研平臺,協同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爲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力支持,助力實現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企業共建一系列聯合實驗室,如港中大(深圳)-科鷹三維立體顯示技術聯合實驗室、港中大(深圳)-博雅生命再生醫學工程聯合實驗室等;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與中國聯通(珠海)合作建立了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等。

支持創新創業,孵化灣區高新技術企業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粵港合辦高校重視創新創業,加強產學研合作,衍生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注重產學研合作,在珠海科創園設立產學研基地,支持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創新創業活動,培育孵化師生創業項目,助力最新科研成果產業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意創業中心聯合企業等多方資源爲在校師生創業團隊提供培訓、資助等支持,協助創業團隊推進技術轉讓。粵港合辦高校普遍聚焦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助推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未來,伴隨更多港校“落戶”大灣區內地城市,並與大灣區企業、科研機構、地方政府等構建更爲緊密的關係,其對大灣區的溢出效應將更加彰顯。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6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