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成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周遭親友不瞭解他們的痛

醫師表示,RA的痛要說出來,避免放任病症惡化。(魏怡嘉攝)

61歲的黃先生,從小善於忍耐,工作猶如拚命三郎,同事形容他「不是鋼鐵人,而是『不是人』」,但是自從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簡稱RA)後,RA的痛對他來說就像滿清十大酷刑,可以痛到什麼都願意招供,且痛到動彈不得,連生活無法自理,但這樣的痛,他卻很少說出口;醫師表示,RA的痛,許多民衆不曉得,投以異樣眼光,很容易讓患者產生防衛心態故作堅強,有痛不說,甚至乾脆放棄治療,放任病症惡化。

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發的慢性發炎疾病,患者會因免疫系統「秀逗」,免疫細胞變身爲「豬隊友」,攻擊關節組織而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和疼痛症狀,長期甚至可能導致骨質侵蝕和軟骨裂解。

而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若缺乏適當的治療與照護,8成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終會關節變形,且4成患者會因此殘疾在10年內喪失工作能力,不得不提早從職場退休。此外,嚴重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會可能併發心臟血管病變或憂鬱症。

一份由中華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及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共同針對臺灣RA患者及其照護者所做的「RAMatters」調查就顯示,超過5成患者會因身體活動度變差感到焦慮或挫折,逾4成病人認爲周遭親友不瞭解疾病對自己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另外,在活動度部分,超過4成患者認爲專業醫事人員低估了疼痛和疲勞帶來的影響,且超過半數患者期待醫師能更瞭解自己的治療需求,渴望未來能獲得更有感、真正改善病症的治療成果

蔡文展醫師提醒,疼痛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病程惡化的警訊,在臺灣,許多人把「有痛不說」視爲勇敢的舉動,但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忍痛並不是勇敢的表現,反而是忽視疾病進展,把自己推向關節變形導致殘疾的錯誤作爲。

風溼病基金會臺灣抗風溼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表示,臨牀有助減緩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或降低疾病活性藥物很多,即使是中重度病患,也有生物製劑口服分子藥物加入治療的行列,且健保多已給付,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症狀通常都可以獲得改善,呼籲患者應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醫師討論後透過快速且有效的「有感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達成良好的疾病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