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庠科技獎 聚焦六大尖端科技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獲頒有庠科技貢獻獎,與前副總統陳建仁、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合影。圖/遠東集團提供
科技部次長鄒幼涵(左五)擔任有庠科技論文獎頒獎人。圖/遠東集團提供
一場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同時也凸顯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是維繫全人類福祉的重要關鍵,更是面對世界瞬息萬變的唯一因應之道。以科技創新爲宗旨的「第十八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於昨(24)日下午在臺北遠東飯店3F遠東宴會廳舉辦,典禮深受各界矚目。應邀而來的嘉賓,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衛福部部長陳時中、科技部次長鄒幼涵與多家學術機關首長代表以及得獎人親友,會場在隆重盛大之餘,也充滿着一片溫馨熱鬧的氣氛。
應用創新科技,
深獲各界肯定
有庠科技獎爲國內科研學者創造舞臺,以肯定得獎者爲產官學界打下深厚堅實的科技基礎。遠東集團暨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表示,多年來衆多專家學者在科技上發揮其所學,持續爲社會國家付出貢獻,並向下傳承紮根,實屬不易,值得社會大衆鼓勵肯定。徐有庠基金會特別增設「有庠科技貢獻獎」,獎勵對社會發展與民生福祉作出特殊貢獻,具有重大影響力或超凡成就者,本屆得獎者爲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藉此肯定其帶領檯灣民衆成功抗疫的斐然成績。
受徐有庠基金會特別邀請而來的頒獎人前副總統陳建仁亦肯定基金會多年來在科技推廣、培育優秀人才上的貢獻。他表示,從很多得獎者都成爲中央研究院院士可看出,徐有庠基金會選出的大多是具有堅定意志,充滿好奇、熱情追求知識創新、充滿謙虛本質,以及擅長跨界整合的積極推動者的科學家。
而陳時中部長亦以「科技防疫臺灣模式」爲題進行演講,說明臺灣社會從SARS所累積的經驗中學習,並應用創新科技精準防疫的過程,如口罩、邊境管制、居家檢疫等,每一項都是臺灣在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疫情之際,展現出的科技力與公衛實力,亦是截至目前爲止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臺灣國內疫情穩定、成功抗疫的重要關鍵。
藉由科技獎項,
引領產業潮流
面對這波嚴重的疫情,臺灣的防疫成功,很多都要歸功於科技上的運用,這也讓臺灣少數以「科技創新」爲宗旨的民間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所舉辦的「有庠科技獎」特別引人矚目。
遠東關係企業、徐氏家族與友人,爲紀念徐故創辦人有庠先生而捐助成立的「徐有庠基金會」,十八年來始終秉持着兢兢業業的態度,費心規劃每屆獎項,並聚焦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及「綠色科技」等五大尖端科技領域,此次包括「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有庠科技發明獎」、「有庠元智講座」與「有庠傑出教授獎」等五個獎項,共28位得獎人。其中,「有庠科技講座」得主,每位可獲得新臺幣100萬元獎金,包括臺灣大學特聘研究員林麗瓊(奈米科技)、臺灣大學特聘教授郭斯彥(資通訊科技)、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陳永富(光電科技)、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生技醫藥)及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吳乃立(綠色科技)。而徐有庠基金會爲因應未來科技發展所新增的「人工智慧(AI)」領域,則是期待帶動更多人才投入AI相關研究,以利臺灣在未來AI世代中搶得先機。
每道環節嚴格把
關,注入新活力
爲求獎項的公平與公正,有庠科技獎評審委員來自各界,包括此次擔任主任委員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炯朗,以及院士陳力俊、李琳山、鄭建鴻、吳妍華等,還有來自臺大的特聘教授蔣本基與陳銘憲,每位都是各專業領域中的翹楚。此外參與同儕審查作業的學者專家總計超過350人次,並經過三階段的重重審查過程,才決定出本屆得獎名單。
從評審到得獎人,每道環節的嚴格掌控,層層把關,旨在選出實至名歸的得獎者,確實爲臺灣科技創新奠定下深厚的基礎。同時,典禮最後還特別邀請「國際青年物理學家辯論錦標賽」的臺灣代表隊成員上臺。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此次國際賽將改爲網路線上進行,但這些來自臺灣各地不同學校的高中生,包括臺北美國學校Austin Wang及Richard Wang、建國中學陳亮宇、協同中學林姵妤與王梓維,仍從七月參加國內賽後就積極參與集訓,期盼在各國激烈競爭中爲臺灣爭取榮耀。
爲鼓勵這些來自於學校的「創新力量」,爲科技注入源源不絕的新活力,積極向下紮根,徐有庠基金會始終堅持協助更多年輕的一代走出臺灣。從過去臺灣隊屢屢在國際賽摘下獎牌,累計一金五銀四銅,顯見臺灣的科學教育也已打下厚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