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御批「虎石臺」

瀋陽北部的虎石臺是一個充滿傳說地方。虎石臺翻譯爲蒙古語是“有蘆葦的地方或蘆葦茂盛”的意思,清朝時期是蒙古人牧馬的地方。關於這個地名的由來有不同說法。相傳,此地原來叫“虎死臺”,後來改名“虎石臺”,其中包含着三段打虎的故事

一說這裡從前是一片森林,常有猛虎出沒。有一次,一位武藝高強的青年獵人追逐野狼來到林中,在一塊石臺上休息,突然,一頭斑斕猛虎從林中竄出,咆哮着騰空撲來,獵人趕緊拋出獵叉,猛虎身中獵叉,張着血盆大口襲來,獵人卻機智地利用石臺與猛虎周旋,並張弓搭箭,一箭正中猛虎咽喉,之後又射一箭,大約過了半個時辰,老虎趴在石臺上不動了……

獵人看中了射死老虎的石臺子,認爲這地方很吉祥,是塊福地,便在附近安了家。事情傳開了,許多鄉親也遷來此處居住,並起了個村名叫“虎死臺”。

二據地名檔案載,明末清初,努爾哈赤率部戰勝明軍後,路過此地,因聽說當地有一隻猛虎經常傷害百姓,便在村東南烽火臺附近將這隻猛虎打死,得名“虎死臺”。1905年,修建中東鐵路設火車站,取其諧音“虎石臺”。1983年在此設鎮,名稱沿用至今。

三據“寧王伏虎碑”記載,位於盛京(瀋陽)附近十五千米處有個地方叫“虎石臺”。100多年前,在吳三家子東側,樹有一塊青石玉碑,高約3米,寬1米,上寫楷隸大字“寧王伏虎碑”。碑文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正面漢字,背面滿文)。上面記載了約200多年前雍正皇帝侄兒寧王伏虎的一段故事。

一天,寧王率衆來到吳三家子狩獵(當時此地爲皇家狩獵之所,稱爲禁苑),可整整一天,不見收穫,眼見夕陽西下,寧王見手下人多生倦意,便揮手趕他們回城去了,只留三個貼身親隨。這時,忽有一陣涼風吹過,侍從大驚,在不遠的樹叢裡,有一隻猛虎出現。寧王是當時有名的大力士,他不但勇武過人,且又精通各般武藝,於是,寧王率先同老虎打鬥起來。最後,終因三人奮搏而致虎於死地。雍正得知這一消息後,即命在寧王伏虎之地塑一塊寧王伏虎石,石上刻有寧王伏虎圖案。並在伏虎石的西側立一塊青石玉碑,石碑上記載了寧王的功德與勇武。因當時將伏虎石立在一高高的石基臺上,故後人即稱此地爲“虎石臺”。

虎石臺東面是迤邐的長白山山脈,北面蒲河經過,西面有條龍脈高地,中部是哈大鐵路。虎石臺的夏季很涼快,冬天更美,尤其是雪後日霽,天空藍得一碧如洗,白雲飄在遠處的輝山頂上,寒風烈烈,真是道不盡的北國風光

虎石臺不僅有御賜地名的傳說,還埋葬着一位皇姊——康熙皇帝的姐姐翠花公主。順治皇帝一生共有八兒六女,但是有五個女兒都在幼年夭折,最大的不過活了6歲,唯一一個成年的女兒便是翠花公主。翠花公主自幼聰穎可愛,長大後更是賢良淑德,被孝莊皇后視爲掌上明珠。當時鼇拜權傾朝野,孝莊皇后爲了拉攏鼇拜忍痛割愛將翠花公主嫁給鼇拜侄兒訥爾杜。後來少年康熙智擒鼇拜,訥爾杜也受到牽連被貶回原籍,翠花公主隨夫回到盛京,成了政治犧牲品。多年之後康熙出關打獵,邂逅胞姐,感慨萬千,因憐惜胞姐處境,遂將訥爾杜調回京城,翠花公主得以重回帝都。怎奈其紅顏命薄,沒有幾年訥爾杜英年早逝,翠花公主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撒手人寰,時年33歲。康熙傷心不已,派人將姐姐靈柩運送到鼇拜家族墳塋地,用八眼半透龍碑厚葬(清制九眼墓碑爲最貴,八眼半次之),並親自爲翠花公主撰寫碑文,追封其爲恭愨長公主,即具有寬和恭謙美德的公主。

翠花公主的墓在沈北新區虎石臺境內的治安村。治安村原名翠花屯,據新城子區志記載,當年這座墳墓背倚高丘,前有小河灣墳勢隆起,塗以白堊。翠花墓碑前建有影房,房內中央掛着絲綢畫公主御影像,墳四周有石杆環繞,石欄外松柏參天,墳地頗爲壯觀。可惜現在影房和墓碑都被毀壞。因爲翠花公主墓建在山坡處,自然向坡下滑動了大約20米。當地的百姓都說,這是翠花公主思念遠在北京的奶奶、爸爸和弟弟了。治安村的村民都是當年爲翠花公主守靈的人的後代,本姓那拉,後來改漢姓包或楊,當地村民都說:“包楊本一家,以前姓那拉。”每年清明,村民都是自發的去給他們世代守護的翠花公主掃墓

歷盡數百年的滄桑,孝莊、順治、康熙、鼇拜等風雲人物早已載入史冊,任後人評說。而翠花公主也已塵封在歷史的檔案中,被世人所淡忘。誰曉得那荒墳枯冢中竟是帝胄皇姑,誰曉得數百年前有一個公主有着如此的坎坷命運。她的陵園早已遭到破壞,殘破不堪,她的經歷也許會變成老婆婆孫兒的故事。

光陰似箭,荒道旁被人遺忘的翠花公主墓在夕陽中默默見證着如煙往事……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魅力城市”APP掃碼閱讀“傳奇盛京 福運瀋陽”電子畫冊

如果想獲得更多旅行資訊敬請關注“城市曼波微信公衆號,帶你尋找每個城市最值得探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