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一獎項獎金爲100萬美元。

其中張亭棟發現了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而王振義則在張亭棟的基礎上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如今獲得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王振義宣佈將100萬美元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上腫瘤治療的主要方式是手術和化療,白血病也不例外,通常採取殺滅腫瘤細胞的化療策略達到治療目的。癌症細胞的一個特徵就是無限增殖,同時分化成熟程度很低,是“很年輕、很幼稚的細胞”,而在白血病上這個特點更甚。所以王振義就想,有沒有可能誘導這個細胞恢復它的分化、成熟能力,同時又抑制它過度增殖。

1979年,王振義開創白血病治療的“誘導分化”理念,嘗試將癌細胞改造成正常細胞,爲癌症治療提供了全新路徑,並於1988年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血液》(Blood)上發表了第一篇關於全反式維甲酸臨牀應用論文,引起國際血液學界的震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團隊幸運地發現維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實驗中使APL的早幼粒細胞分化,發育成爲成熟的中性粒細胞,首創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歷史,並在臨牀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不過該方法聯合化療治療的許多病人在幾個月後出現了復發和耐藥性。

在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王振義和自己的學生陳竺、陳賽娟提出使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兩藥聯合治療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從而杜絕了復發和耐藥性出現,使這種曾經最爲兇險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爲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並且王振義院士從分子機理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王振義也被被譽爲“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而且王振義院士並沒有將此申請爲專利牟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在王振義的呼籲下,該藥被納入醫保,王振義所在醫院更是將每瓶藥價由15元調整爲11.3元,合計下來,每粒藥不到四毛錢,一個療程不到百元,與其他藥合用醫治的總療程中維甲酸最多隻需500元左右。

不過價格太低也就意味着沒有藥廠願意生產,後來王振義所在醫院經過多次奔波才找到藥廠願意接手。

目前,王振義的學生陳竺和陳賽娟團隊,正在研究M2b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找到攻克這些血液病的方法。他們的目標是,努力爭取在2025年使我國惡性血液病患者五年生存率較目前提高50%,到2035年基本攻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憑藉在該領域的成就,王振義院士可以說斬獲了國內外的衆多榮譽,包括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凱特林獎、海姆瓦塞曼獎,還獲得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這是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獎,也是美國以外的科學家首度獲獎。甚至還斬獲了中國諾獎——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對科學家的最高榮譽,截至2020年1月,全國僅有33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而目前,王振義院士是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陸學者之一,按照王振義院士的貢獻來說,完全有資格獲得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們也希望已經96歲高齡的王振義院士,可以等來這份榮譽。

96歲高齡的王振義仍在教授學生,仍然堅持每週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原來,每週學生們都會向王振義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週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思考分析製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