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溯溪秘境
臺灣島上高山壯美,密度全球少有。臥藏在山脈裡的國際級溪谷秘境,卻鮮爲人知。(圖/楊文財攝)
霧臺鄉,臺灣本島人口最少的鄉鎮,抵達行政中心前,在霧臺公路38.9公里岔路處下切,需要30分鐘左右車程才能抵達「新大武部落」。
吉普車上的視線沿河谷一路而下,我們來到屏東最深山的神秘部落。這裡是臺灣唯一有魯凱獵人,同時具B級專業溯溪教練身分的部落;也是目前少有,溯溪安全人員認證多達63位的溪谷運動環境。
這裡長年水量豐沛,水質極清淨、透涼。從彰化來到大武部落溯溪的骨科醫生林毅宏說:「我一直在尋找,爬山同時又能玩水的戶外極限活動。」
「溪谷和海邊的水,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皮膚上的觸感、質地也是南轅北轍。」言談中他也特別強調,溯溪運動找到專業教練的帶領很重要,安全進出溪谷,才能真正享受自然秘境。
炎夏高溫飆越37度,走進山林裡的舒爽,或是跳進野溪水域的沁涼,兩者都是消暑的絕佳配方。
溯溪運動是一種必須高度專注、手腳並用,心智立即反應的總和性戶外團隊運動。相較於路徑明確的登山健行,溯溪須依季節的雨量水流、石頭位移產生的地形變化,隨時做出安全的領導判斷。
意外開啓的幽谷大門
大武部落分爲小山和東川兩區,目前人口不超過500人。隘寮北溪是部落大動脈,其支流密織在族人的獵場與生活領域。這裡地勢險峻,鮮少耕種地,大部分族人得外出工作。直到哈尤溪彩壁及野溪溫泉熱潮,大武的魯凱青年才找到返回部落的契機。
當年莫拉克風災夾帶大量雨水而來,溪水暴漲,隘寮北溪上游被滑動的溪石淤塞填積50多公尺。這條原本通往舊部落的神秘幽谷,一夕開闊見天。
在冬季枯水期時,可帶領遊客輕鬆進入溪谷,進行七彩巖壁導覽及野溪溫泉體驗。但枯水期一過,溪水升漲,部落青年得再度遷往外地打工。
大武村村長歐光夫說,「我們是在河流長大的民族,溪流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崇拜溪谷的部落。」
「原本就諳水性的族人若能學會溯溪安全技能,我們是不是可以更放心分享部落的自然水域與獵人文化?」大武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杜超勇深邃眼神下,是既深切又憂鬱的神情。他心中總掛念,如何讓青年一整年都留在部落安心生活?
前後約1年時間,大武部落培訓出3位B級、5位C級專業溯溪教練,63位合格安全人員。全程在部落的溪谷中考試、授證完成。
冷泉溪是部落裡其中一條支流,是少數保有莫拉克風災前的原始風貌溪谷。以前很少人能進到這裡,直到隘寮北溪被填高後,與喬國拉次溪的匯流處意外被夷平。入口處的高難度地形關卡消失,遂成了溯溪的秘境天堂。
短短1.3公里的距離,不同落差的瀑布羣接連。集合了攀瀑、垂降、攀巖、跳潭、滑瀑等溯溪體驗,可說是溪谷運動的全能地形。
在這裡,特別容易見到隆起的地貌及多樣的礦石水泉。峽谷的水質更涵括硫磺泉、碳酸鈣泉及含鐵量極高的溫泉。
走在溪谷中,不時會和大理石、黑頁岩、水晶石、鐘乳石、玄武岩及臺灣特有的龍紋石礦脈相遇,儼然是個天然的活礦物教室。特別是龍紋石,其含金、銅、鐵、鋅等多重合金,目前僅在中央山脈沿線零星出現。
南方的炎熱夏天,讓溪谷裡的身體感到有些刺涼。走出溪谷,10分鐘的路程,我們展開親子同遊行程。重回陽光的閃耀光芒裡,學習獵人漂流,順溪躺流而下。
「在溪谷裡的身體,第二步最重要。」這羣在溪谷長大的獵人說,老人家常提醒他們,要隨時保持專心敏銳。第二步的判斷,決定第一步的位置,也同時決定第三步的去向。
走在陡峭易滑的石壁上,獵人教我們適時倚賴溪谷常見的蘆竹,可以輔助危險路段的移動。蘆竹是臺灣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於中低海拔的巖壁、石縫中,地下根莖與竹類一樣,能牢牢抓住巖盤。
大武部落魯凱族人在不易謀生、險峻的環境中,努力尋求可維護部落傳統生活的生計方式。冬季枯水期實施遊客總量管制;夏季則積極培訓部落安全溯溪人員。同時也規畫部落基金回饋機制,實施景觀維護、管線維護、部落文化解說培訓等。
大武的獵人對風災後的溪谷改變,心存感謝。如同大洪水來臨時,溪邊長得特好的蘆竹,被允許留下來,緊抓住斷層中的部落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