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文之名,赴一場教育者的紙上修行

作爲在漢字密林間耕耘的語文教師,《中國教育報》於我,恰似一方浸潤墨香的硯臺——既有研墨時的沉澱思索,亦有揮毫時的酣暢頓悟,讓我在字裡行間觸摸語文教育的詩性與理性。

在標題裡遇見“詩眼”,解碼教育敘事的美學。報紙頭版標題常帶給我靈感啓示,讓我認識到好的教育如同詩歌創作,需要找到撬動認知的“詩眼”。我開始在備課筆記中用紅筆圈畫教學設計的“標題”,讓《草船借箭》變身“三國謀略局:十萬支箭的N種解法”,讓拼音教學成爲“穿越聲母王國的冒險地圖”。

在邊欄中拾取“閒筆”,解鎖跨越學科的詩意。教育新聞的邊欄常藏着意想不到的寶藏,“用《西遊記》解讀航天工程”的簡訊讓我如獲至寶。在“快樂讀書吧”單元,我帶着學生將取經路重繪爲項目管理圖:用數學統計妖精出現頻率,用科學原理解讀芭蕉扇的製冷原理。《中國教育報》讓我懂得語文教師的眼界應如蘇軾觀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教育的創新往往藏在視角轉換的褶皺裡。

在評論版重識“留白”,解析教育表達的張力。“教育時評”恰似語文課堂的思辨訓練場,對教育議題的多元解讀,潛移默化地改變着我的課堂語言。報紙上的思想交鋒,讓我重新審視語文教學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思維。正如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教育的智慧就在於適時的沉默與留白。

在副刊裡尋找“伏筆”,解構專業成長的敘事。“教師成長”版塊的人物故事讓我想起堅持十年寫“教育微小說”的鄉村教師,啓發我在班級開展“百字教育劇場”,用微寫作記錄除夕夜的溫馨、春天裡的浪漫、學困生第一次舉手時微笑的酒窩。我們既是故事的親歷者,也是命運的書寫者。《中國教育報》讓我相信每個教師都應成爲自己教育史詩的蒙太奇。

《中國教育報》是我語文教育航程中的燈塔。教育的真諦,就藏在我們與報紙對話時那抹會心的微笑裡。

(作者系福建省惠安縣淨峰中心小學語文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9日 第03版

作者:薛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