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體藝術融匯兩岸
(圖/作者提供)
身材高大,帶一副無框眼鏡,黑白相間的頭髮紮在腦後,一說起自己的新媒體藝術,就滔滔不絕,這便是來自臺北的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給人的第一印象。
從學電子技術到學工業設計,最後轉戰藝術領域,林俊廷的藝術「跨界」之旅原本只是爲了更寬廣地創意工作,沒想到一趟近一年的紐約交流之旅開拓了他的視野與創作的方向。林俊廷看到,很多西方作品中充滿了東方哲學思想,「不到國外,意識不到自己是中國人,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就刻在你的骨髓血液裡,只是看你用什麼方式抒發」。
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廣中華文明中的經典之作?林俊廷想到能否用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方式走出一條創新路徑。新媒體藝術創作便是林俊廷要走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運用科技這一世界共通的語言,將計算機、工業設計、藝術進行融合,計算機作爲表達手段,數位影像、互動界面、3D遊戲引擎、裝置等用以創作藝術。
林俊廷用藝術和科技「激活」博物館,用另一個視角呈現出藝術作品的高度、維度和廣度,讓它不再是沒有生命物體的冰冷場所,從而達到激發年輕人去了解中國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目的。
2011年,受臺北故宮博物院邀請,林俊廷用數位影像、互動界面等重構《富春山居圖》,讓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首次合璧展出。
該展展期90天,近90萬人次參觀,被英國藝術報評選爲當年度全球人氣最高的展覽第三名,獲得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繆斯獎」MUSE詮釋互動金獎(2012)。
與《富春山居圖》的結緣,也讓林俊廷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2007年,林俊廷帶領青鳥新媒體藝術團隊移居上海。在林俊廷心目中,踏上大陸的土地,才能真正深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自己是誰。
林俊廷說:「在臺灣做了一些成果相對容易被發現,但也容易自限而不自知,來到大陸後,地廣人衆,發展也瞬息萬變,相對是不容易的,也需要面對很多挑戰,但這使我有完全不一樣的格局與思考,這也是爲什麼我覺得大陸這邊給我的養分更大。」
來到上海的十多年間,從上海電子藝術節開始,林俊廷及其團隊發表了《鶴採》《響》等優秀藝術創作作品,還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開展合作新媒體藝術展演,致力以科技結合藝術的方式,挖掘與表達新時代中華文化的傳承與開創。
眼下,林俊廷正籌劃在上海開設一個新媒體藝術中心,林俊廷表示,兩岸的藝術通過合作交流,可以取長補短,讓臺灣精緻的文化更大氣,大陸大氣的文化更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