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投顧談基金髮行“運動式營銷”痛點,“首席買方財富50人”直面市場誤區

財聯社4月17日訊(記者 吳雨其)快速發展之下,基金近年已坐穩“資管一哥”位置。

在基金行業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不少投資者對基金銷售產生疑問——爲什麼在存量基金數量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基金公司還仍在新發產品?

以此爲引子,近日,在貓頭鷹基金研究院發起的“首席買方財富50人”第四次線上訪談中,買方財富首席配置官彭莉對話東北證券ETF投顧團隊負責人張雨佳,共談基金的運動式營銷,探索買方財富策略。

遊戲法則

在對話中,張雨佳首先提到了一個關鍵詞:“運動式營銷”。從概念上看,所謂運動式營銷,即爲通過指標考覈等等的行政手段,在短期內組織的大規模基金銷售活動,“運動式營銷有它適應的產品和市場週期。探討它不是爲了批駁,而是爲了揚棄。”

張雨佳指出,運動式營銷是新基金髮行特有現象。回到前文所提出的問題,爲什麼要發這麼多新基金?張雨佳表示,新基金的發行是產品規模增長的遊戲法則。

“若把基金規模增長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爲市值增長,另一部分爲淨申購,總體而言,我國公募基金的規模增長以淨申購爲主。在淨申購中,新發基金規模又是淨申購的主要途徑,數據上來看,近五年累計新發基金規模佔同期累計淨申購的60%。”張雨佳進一步解釋。

對管理人來說,首先規模是命門。對於某些特定的產品線和市場,提前進行佈局至關重要,以抓住市場風口。另外,老基金若規模過大,可能增加管理難度。相比之下,新基金可以從零開始建倉,實質上蘊含了對當前市場時機的選擇。此外,如果老基金的表現不佳,管理者想要擺脫負擔,發行新基金就成了一種重新開始的方式。對於私募基金而言,發行新基金往往是無奈之舉,因爲單一產品受限於200名投資者的限制,一旦超出這個限制,就必然需要推出新的產品。

對於投資者而言,首先,市場需要新的投資主題,而老基金無法滿足新的投資需求,因此新基金的推出成爲必然選擇。其次,投資者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錨定效應影響。當老基金漲幅較大時,投資者因畏漲而不敢買入;反之,當老基金跌幅較大時,投資者可能會認爲其業績已經失真,也不願意購買。第三,新基金能夠爲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收益預期。儘管新基金可能沒有歷史業績可供參考,但通常會與表現較好的老基金進行對標,給予投資者希望,並期待新基金能夠複製老基金的成功,帶來良好的投資體驗。

此外,新基金在建倉期間往往更爲保守。當市場大幅下跌時,新基金可能只會小幅下跌,減少了投資者的不滿;而在市場大幅上漲時,新基金的漲幅可能相對較小,但投資者通常會理解這種情況。

對於渠道方而言,關鍵在於新基金的發行通常更加轟動,其中間收益通常也較老基金更高。此外,新基金的激勵機制也更容易管理。相比之下,老基金往往涉及到存量問題,有時賬目會難以清晰覈算。此外,新基金更容易銷售。儘管沒有過往業績作爲支撐,但一個好的名稱可以極大地促進銷售。名稱本身就是一種觀點,觀點越明確,銷售工作往往就越順利。最後,大型渠道的檔期通常較爲有限,老基金需要持續進行營銷,而新基金則可以採取集中資源、一次性推動銷售的方式,實現規模的迅速增長。

營銷困局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發現,當下新發基金以及運動式營銷帶來的問題不在少數。“運動式營銷會讓局中人變得更加短視。”張雨佳指出。

從管理人角度看,發行新基金實際上並非一定能帶來可觀的利潤。

首先,新基金很容易吸引一些短期投機資金,它們可能會迅速涌入以達到上市規模要求,但一旦這些資金撤離,管理人往往難以維持基金的盈利。

其次,以一筆簡單的賬爲例,假設新基金規模爲兩億,一年的管理費收入約爲240萬,扣除營銷和發行成本以及幫忙資金後可能淨收益甚微。

第三,管理人常常會承諾高倍數的交易來獲取銷售資源,這導致未來佣金的透支,甚至可能影響到一些老產品的收益。

第四,新基金的快速規模擴大會對負債端施加壓力,迫使管理人追求短期績效,這可能導致基金風格的漂移和產品定位的偏離。基金經理也因此無法持續走長期投資之路,而普遍將目光投向短期。

對於最關鍵的投資者來說,一方面,動量銷售或跟風購入明星產品會助長投資者的追漲殺跌情緒。投資者可能會盲目追逐熱門產品,但盈虧同源,追求高收益往往伴隨着更高的風險。當投資者真正關注到產品的業績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或者面臨市場擁擠的局面。高位加入風險自然更大。另一方面,頻繁的贖回老產品購買新產品,或通過大規模的營銷活動引導投資者進行認購甚至炒作基金,這種行爲所帶來的交易費用會嚴重侵蝕投資者的收益。

渠道方而言,在基金銷售過程中,渠道方通常是受益者,能夠獲利。然而,他們主要面臨的問題在於管理隊伍困難。在整個大規模營銷過程中,一線銷售人員往往成爲受害者。許多時候,他們依賴個人信用來支持幫忙資金的增長。但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導致信用受挑戰甚至破產,一線銷售人員往往會成爲受損者,承受巨大壓力。

如何揚棄

當前產品銷售的模式下,如何改善投資體驗呢?張雨佳坦言,“逆人性銷售不可強求,在順應的基礎上適度做改善。”他介紹了三個改善方向,分別是選品邏輯、投資習慣以及商業模式。

在改善選品邏輯時,需要以組合策略的視角來審視產品貨架。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換手率至關重要。產品貨架需要定期更換,但不能過於頻繁。換手率的重要性在於確保貨架上的產品更新,但也需要避免頻繁更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穩定性。

其次,定性和定量研究能夠幫助選出優質基金。市場常說基金業績缺乏延續性,但張雨佳認爲這並非完全正確,而是因爲評估方式過於粗糙。例如,通過業績的提純和收益的剝離,按不同的業績基準和收益率來篩選基金,很可能能選出表現較好的基金。另一方面,從負面清單的角度考慮,表現不佳的基金在未來很可能也無法表現良好。

從投資習慣看,張雨佳表示,“逆人性是無法強求的,只能適度改進”。在規模方面,只能順勢而爲,但在資金分配上可以進行一些調整。例如,可以採取分批買入的方式,更均衡地將資金投入到市場的不同階段;或者通過組合再平衡,在市場漲幅較大時減少持倉,在市場下跌時增加持倉,以凸顯市場的不確定性來盈利。

其次可能需要尋求多元資產配置。資產配置的目的不再是像擇時一樣依靠資產的騰挪來獲取超額收益,而是將各類資產的不確定性組合成一個相對更穩定的整體,通過長期持有來實現盈利。

商業模式方面,張雨佳認爲從跑馬圈地到基於客羣,這實質上意味着整個行業盈利模式的改變。近年來,不論是管理人、渠道方、投顧機構,都已經進行了許多良性改進,管理人逐漸意識到不應過度推出新基金,開始控制發行節奏;一些管理人也對基金規模進行了有效控制,在市場高位暫停爆款基金的申購,低位則鼓勵持續持有。

對於渠道方而言,許多渠道方已經不再盲目跟隨明星產品,而是增加了一些逆市佈局。此外,高層戰略的堅持變得尤爲重要,包括如何修改考覈機制、給予財富管理業務更長的考覈期等。另外,行業也在探索制定統一的邏輯框架和語言體系,提供系統化的總部支持,以改善專業化程度,幫助一線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業內轉型

金融投資市場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健康發展關乎國家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當前我國金融投資市場面臨着一系列挑戰和問題,對此,張雨佳也提出了一些業內轉型的建議。

在制度層面,監管機構應加速規則法案的更新,以適應新商業模式的發展需求。特別是投顧業務面臨的盈利模式不明確的問題,監管部門應當鼓勵機構關注投資者體驗等指標,爲提高投資體驗的機構提供激勵措施。同時,監管機構需要明確投顧的定性與地位,增設投顧從業資格考試與相關培訓活動,以提升行業的專業水平。

在資產端則要加強基金產品的清退力度,減少保殼行爲,提高市場效率。過去幾年,我國公募基金的新發數量遠遠超過了清退數量,這導致市場上存在大量過剩產品,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基金產品的清退力度,有助於優勝劣汰,提升市場整體的競爭力。

在行業組織方面,關鍵要減少短期內耗,關注長期發展。過去,一些機構和個人過於追求短期業績,忽視了長期發展和客戶利益。因此,應當呼籲行業組織能夠營造更加健康的財富管理文化,注重客戶長期信任的培養,以及客觀研究和基於客戶需求的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