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家長31頁PPT換班主任風波:孩子生病,光老師吃藥是沒用的

教育其實是個三角形,家長、老師、孩子各佔一邊。

家長、老師細心呵護,共同配合,孩子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作者 | 楓子

前不久,全網都在瘋傳一個“神級”PPT。

這份PPT多達31頁,出自某校一年級的家長,目的就一個:換班主任。

爲了讓論據充分,家長分別從班級管理問題、語文學習問題、數學學習問題、家長溝通訴求這四大板塊列舉了老師的種種不足:

沒有經驗、沒有威信、不會溝通協調、不會教育引導、班級紀律差、作業較少、作業沒有針對性、佈置作業不及時、沒有反饋當日教學情況、孩子隨堂改錯沒有監督到位、回覆家長信息滯後……

並且,在文中,家長還過於主觀地將孩子的各種問題歸咎於老師,比如:成績不好、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學習興趣、沒有積極性……

一個個加粗的大紅字,寫滿了對老師的控訴、抱怨、挑剔。

這些都是老師的錯嗎?

一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

首先,一年級的新生本就不好管教,家長不配合老師一起建立威信,還在孩子抱怨時一起抱怨,那老師的威信在哪?孩子怎麼看待老師?

其次,新老師在備課上課的同時,還要額外承擔着很多外部工作,怎麼能做到跟每個家長單獨溝通呢?

然後,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蠻細心負責的,作業少,是教育局早有規定,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

最後,孩子的一些學習習慣、態度問題,父母纔是第一責任人。

是啊,家長注重教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責任都歸咎於老師,而不從家庭教育和孩子自身方面進行反思,是很難解決根本問題的。

就像高贊評論說的那樣:

但凡諸位家長分出做PPT三成的力氣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巨大的效果。

教好一個孩子,絕對不只是老師一個人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

同樣,孩子出問題,也不要總是從老師身上找原因。

作家劉小念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個叫蔣帥的男孩,經常上課不聽講,作業完不成,還時不時違反校規,說老師同學壞話,甚至,還“網暴”班上女同學。

可當老師把他的在校表現發給家長時,卻被家長炮轟了。

家長直接質問老師爲什麼要針對蔣帥?

給出的理由是:蔣帥坐的位置是最後一排,他每天中午要擡飯箱,英語老師不提問他,班上的升旗儀式也沒讓他參加……

老師一一作了解釋:

蔣帥是最高的男生,坐最後一排很正常;

擡飯箱,蔣帥是積極舉手參與的,因爲可以走出教室玩耍一會兒;

英語老師是有經常提問蔣帥的,但十有八九他回答不出來,而回答不出來的孩子,會被要求站着聽講,直到別的同學講出正確答案,就可以坐下了;

至於升旗儀式,老師前一天已再三重複要穿校服,但第二天,全班就蔣帥沒穿……

但家長不聽老師解釋,依然對老師充滿敵意,認爲就是老師沒有好好教自己的孩子。

老師很無奈,只好在學校多花心思去引導蔣帥,但也失敗了,因爲老師根本無法改變他根深蒂固的習慣。

比如,老師叫他說話要注意言辭,不要傷害同學,他說:“我爸說了,這就是小孩之間的玩笑,也是解壓。”

老師跟他講網暴的危害,讓他寫觀後感,他說:“我爸媽說了,寫這玩意有啥用?”

家長的縱容,不僅讓蔣帥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越來越玩世不恭。

不禁想起教育部前部長說過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孩子“生病”,光老師“吃藥”是沒用的。

家長若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纔是最大的問題。

因爲,老師能給孩子知識,卻給不了良好的品行;

老師能教孩子怎麼解題,卻解不了孩子人生的課題;

老師能在課堂管着孩子,卻管不了孩子課後的行爲習慣……

所以,別把學校當成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也別把老師當成揹負一切的責任承擔者。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爲什麼有的孩子表現優異,有的孩子卻問題重重?

歸根結底,還在於學校之外,下課之後的地方——家庭。

在網上,就有這樣兩個學生,因爲沒寫作業,被老師罰抄兩遍,請家長。

第一個學生家長知道後,罵了孩子一頓,又抱怨了老師一通,既怪孩子不好好學,又怪老師沒有用心管。

結局就是,孩子在父母的不負責任中,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問題也越來越多。

而第二個學生的家長,卻跟孩子講了個故事:

墨子的弟子耕柱子在上課時開小差,被墨子狠狠批評了一頓。

他很不服氣,便質問墨子爲什麼只批評自己?

墨子不答反問:“如果要趕馬和牛上山,你會鞭打馬還是鞭打牛?”

耕柱子下意識回答:“當然是馬了,馬跑得更快。”

墨子說:“這就是我批評你的原因。因爲你值得我批評。”

說完故事,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老師罰你,批評你,也是一樣的道理,是爲了讓你進步,讓你成才。”

在媽媽的一番解說下,孩子不僅重燃對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願意聽從老師的管教。

一樣的管教,不一樣的引導,成就了孩子不一樣的結果。

這背後,就是家庭的差距。

因爲“教育”二字,不僅包含着老師的“教”,也包含着家長的“育”。

有遠見的家長,會在放學後接過老師的接力棒,做好老師的助手,實現1+1>2的效果;

而撒手不管的家長,只會讓孩子的教育在原地打轉,甚至越來越差,變成1+1<0的結果。

所以,與其說孩子之間差的是成績、是分數,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差距。

畢竟,教育的最終着力點在於父母!

就像“天才少女”武亦姝的媽媽說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老師和家長就像齒輪,不斷磨合,孩子才能朝着一個方向前進。

家庭教育指導師劉稱蓮的女兒剛上五年級時,數學很差,她一度很頭疼。

但她沒有抱怨老師,也沒有指責女兒,而是加強和老師的溝通,想辦法解決問題。

一次家長會後,老師特意把她和幾個家長留了下來,商討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

期間,老師提出一個建議:家長可以買一些自家孩子喜歡的小玩意兒,放在她那裡,等孩子取得進步時,她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小東西“頒發”給孩子們。

劉稱蓮積極響應,家長會結束後就立即着手處理。

後來,女兒果然驚喜地跟她說,自己進步了,老師還經常悄悄給她頒發獎品呢。

也因爲感覺到了老師的重視和厚愛,女兒學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大增,成績因此得到了提升。

劉稱蓮由此感慨:“老師面對的孩子很多,見過的情況也多,無疑會比家長有更多的寶貴‘經驗’,所以我們不妨從老師那裡借力,讓我們的孩子成長得更好。”

是啊,老師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家長加強與老師的溝通,做好家校共育,纔是對孩子最好的助力。

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就曾給家長們提出兩點建議:

1. 我們的家長不是配合學校,而是我們共同來營造或者共同去達成一種成長的基本價值觀。

2. 我們的家長和學校不是甲乙方的關係,也不是敵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

優秀的孩子,必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產物。

當家長和老師肩並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時,便會合力匯成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未來。

一位教育專家說得好:“以家庭教育爲圓心,以學校教育爲半徑,家庭與學校才能共同畫出世界上最美的圓——我們的下一代。”

教育其實是個三角形,家長、老師、孩子各佔一邊。

只有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支撐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所以,在今後的教育上:

請家長理解、尊重、信任老師,做老師的後盾;

請老師認真教書育人,做孩子的引領者;

點個贊吧,雙方共同促使孩子自覺自律,努力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