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堅韌面對逆境 用文字傳遞希望

本報記者  楊笑雨

近日,人民網評論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蔣萌,受邀參加《最美中軸線》節目,與衆人一同探尋北京地壇的歷史文化底蘊。北京地壇的國槐樹下,輪椅上的蔣萌仰望着樹冠間斑駁的光影。節目中,他指着兩棵被稱爲“餘華的朋友鐵生”和“鐵生的朋友餘華”的國槐,輕聲說:“這兩棵樹是餘華和史鐵生的讀者們認養的,也是對他們友誼的一種肯定。”它們枝繁挺拔,屹立風中,見證着史鐵生與餘華的深情厚誼,也寓意着生命的堅韌不拔與生生不息。

對蔣萌而言,《我與地壇》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把打開生命困局的鑰匙。當因罕見病失去行走能力的他,第一次讀到史鐵生的文字,“他寫‘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既有晦暗又有光明的意蘊特別契合我那時的心境。”蔣萌回憶道。疾病帶來命運的戲劇性轉折,讓他對史鐵生筆下“向死而生”的命題有了更痛切的領悟:“‘向死而生’更多是一種結果的體現,真正考驗人的是過程,想要活下去往往要靠自己。可能邁出第一步很艱難,但必須有勇氣走出第一步,要往前走,纔有可能迎來曙光。”

再讀《我與地壇》,蔣萌感受到史鐵生筆下充滿一草一木的溫柔,對地壇公園在生態保護與城市功能間如何平衡,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地壇中有很多古樹,它們見證了歷史變遷,除了園林綠化部門、公園方面的努力,現在有更多普通人願意認養古樹,這就是一種生態保護。現在城市中經常強調‘留白增綠’,打造郊野公園、保護溼地、植樹,其實就相當於保護城市的一塊塊‘綠肺’,在綠化提升的同時也爲大家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場所,可以健身鍛鍊,放鬆身心。”蔣萌說。

在蔣萌的散文集《生命是劫後重生的奇蹟》中,他用“逐漸‘涅槃’”形容這種轉變。史鐵生用筆尖在稿紙上刻下的不僅是文字,更是一條從絕境通往星空的繩索。這種精神傳承,在蔣萌的地壇書市講座中得到具象化呈現。缺少靈感時,他總愛去地壇坐坐,那裡每一個角落史鐵生幾乎都去過。輪椅軋出的車轍早已消失,但文字構建的精神地標永遠矗立。

從地壇向南延伸的北京中軸線,在蔣萌眼中是承載歷史的有形之物。比如北大紅樓,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證地之一;再比如天安門,人們去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是對國家的認同,是對民族昌盛的渴望,也是一種愛國精神的體現,激勵我們繼續向前。

蔣萌提到在他的成長與寫作過程中,北京精神對他的激勵始終貫穿其中,他把“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理解爲“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蔣萌認爲,“北京精神中的‘愛國’不僅是宏大敘事,更體現在每個人都像螺絲釘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工作,進而匯聚成一種正能量,落實到行動中。”

蔣萌說:“北京精神中的‘厚德’,就是做人以德爲本、以德爲先。寫作同樣如此,只有出於本心,心懷正能量,才能寫出充滿光明的好作品。”

蔣萌將北京精神中的“創新”與“包容”融入生活實踐。他提到:“創新往往是克服困難,跳出舒適區,不斷進步。無障礙設施建設給殘障人士出行帶來的便利:地鐵站的坡道、交通樞紐的語音導航、公共場所的低位服務檯,正是‘包容’一詞的寫照。”

採訪結束時,蔣萌轉動輪椅面向太陽。麻雀在枝頭嘰嘰喳喳奮力叫着,他忽然想起《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譬如在園中最爲落寞的時間,一羣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