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級醫院的債務危機

外部醫療政策的改變,經濟下行、行業競爭,多重因素下使得部分區縣醫院陷入了財務危機。

撰文丨陳麗金

新醫改下多重因素疊加,

區縣醫院收入減少

近年來,隨着藥品“零加成”、公立醫院DIP/DRG支付改革政策實施,公立醫院的日子並不好過,不僅收入大幅減少,而且社會經濟的下行,也給醫院造成一定的衝擊。相比於省級國家級大醫院的財大氣粗、不愁病人,偏遠地區醫院能獲得更充足的財政支持,且不易流失患者,一些交通發達、人員流通便利,而技術相對落後的區縣三級醫院率先陷落。

宋易所在的醫院是西部某市的一家區級三乙醫院。他算了一筆賬,在藥品“零加成”之前,他所在的醫院每年藥品銷售接近5000萬,按15%的加成計算,醫院能獲得500-600萬的利潤,能覆蓋醫院藥師以及藥庫保管銷售各個環節的消耗。

“零加成”政策實施後,按醫改相關政策規定,醫院在藥品加成上的損失應由地方財政進行補貼。據宋易瞭解,補貼的金額很少,僅爲原先利潤的零頭。

甚至,在地方財政緊張時,這部分的財政補貼沒有了,而相應的考覈指標規定了醫院規模所對應的藥品種類數量、藥學相關的人員結構、場地等,醫院無法縮減支出,只能通過自身經營貼補虧損。

公立醫院的收入主要源自醫療服務收入和政府財政補貼。A醫院所在區域財政給到醫院的補貼是牀位補貼和藥品補貼。醫學界智庫查閱當地政府文件,當地財政補貼西醫牀位8000元/牀/年、中醫牀位12000元/牀/年。數據顯示,2022年A醫院獲得牀位補貼是486萬元,藥品零差率銷售經費補助是156萬元,相比從前少了近400萬的藥品利潤。

A醫院現有職工900多人,其中在編人員500多人,編外人員400多人。2023年,A醫院在人員的各項工資和保險福利上開支1.1億元。2022年A醫院的收入是1.58億元,其中上級補助收入1119萬元,佔約7%。2023年,A醫院年收入爲1.7億元左右,年增長10%。

目前,全國都在推行DIP/DRG醫保支付改革,相比一些實行改革早的城市前期積累了大量經驗,A醫院所在的地級市從2023年才正式實施該項改革,正經歷着改革所帶來的陣痛。

《中國統計年鑑2023》顯示,2022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千人病牀數達6.92張,而當地千人病牀12張,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宋易表示,每年的醫保總額是有限的,而當地每年的醫療機構牀位數和零售藥店、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牀位數增加使得醫院都在想方設法收住病人,導致各個醫院DIP結算點值被稀釋。

宋易所獲取到的數據顯示,2023年A醫院所在市雖有個別醫院DIP結算有盈餘,但大部分都面臨不同程度虧損。2024年上半年,每個月所反饋的數據顯示,全市公立醫院也基本處於虧損。全省平均醫保基金撥付率爲99.8%,而A醫院所在市僅爲70%。因此,A醫院在進行DIP結算時,面臨約30%的虧損。

宋易舉例,假設醫院每月收入1000萬元,藥品和耗材約佔330萬元,剩下670萬是檢查、檢驗以及各種治療、手術、麻醉的費用,如果DIP虧損率在20%-30%,還得扣除300萬左右的醫保虧損,醫院的有效收入僅剩30%-40%。

“醫院需要拿出正常的利潤貼補窟窿,醫務人員的工資保障、激勵性績效現在有些醫院都已經很差。”A醫院所在城市的醫保資金赤字,包括全市城鄉居民、職工的醫保資金透支、DIP虧損接近1個億。

公立醫院債臺高築,

發展陷入困境

如今,公立醫院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潮,醫院間陷入了擴張比拼中,不僅是一二線城市的大三甲醫院在緊鑼密鼓地建分院,縣級市級的醫院也搞基建,擴大院區規模。

大幅擴張在提升醫院能力的同時,也讓醫院陷入了財務危機。據《人民日報》報道,近十年來公立醫院負債總額不斷增長,《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數據顯示我國政府辦醫院負債總額從2009年的368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9151億元,增長419%,資產負債率從32%上升至45%。

2019年《全國衛生健康財務年報》數據顯示,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非流動負債達到1568.61億元,其中基本建設負債843.7億元,設備購置負債211.32億元,二者佔比67.26%。部分省份數據顯示,公立醫院存在利用長期借款彌補短期運營資金不足現象。

據瞭解,A醫院原先是隻有兩三百張牀位的區級二甲醫院,近兩年申報爲三乙醫院,原院區改擴建,新建了一棟大樓,後續更新了一系列醫療設備。宋易告訴醫學界智庫,A醫院建設上級撥款了大概5000-6000萬元,但僅夠新樓的基礎土建工程,新樓的裝修、辦公和病房的設備購買,A醫院投入了1個多億,再加上歷史債務,目前A醫院的總債務估計達到2-3億。

負債經營給醫院運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已初步顯露,首當其衝的是人員流失。宋易告訴醫學界智庫,當地醫務人員的薪資不能足額且按時發放。從今年開始,A醫院開始延發員工工資,比如6月份發放3月或4月的工資,並且包括醫護人員的激勵性獎金、夜班費、加班費停發了,優先保證基本工資發放。這直接影響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從去年後半年到今年,接近1年的時間裡護理團隊有大約20-30人離職,醫生團隊有近10人離職,到周邊一些待遇好的地方去。”

另一邊,長期負債也影響到醫院的醫療技術發展,限制了新技術新設備進院。宋易表示,目前醫院的一些設備使用了7-8年,按規定,即將達到了報廢的年限,需要更新換代。但由於缺少資金,A醫院無力購買新設備,只能勉強維持,用回以前更老舊的設備,因爲早年間醫療設備沒有標註使用年限。因此醫院目前面臨的一個尷尬局面是20年前買的設備沒有標註報廢時間,可以繼續使用,近10年買的相對新的設備,規定了使用年限。

而使用更久年限的設備,雖然合規了,但設備的性能參數達不到現有要求,提供不了最新的診斷,這對診療帶來安全隱患。除此之外,設備的數量也有限,以前醫院只有10多個科室,如今增加到20多個,部分科室可能存在設備短缺的問題。

雖然基本的醫療搶救、正常的診療行爲不受影響,但對於一些特別依賴設備的新醫療技術而言受限很大,同時對疑難雜症的攻克也受到影響。

“周邊醫院都在發展新技術,新設備,醫院在這方面受限就會越來越落後,造成後續病人減少,這反過來又會降低醫院的收入,人員的工資福利更沒辦法保障,接着人員外流,形成惡性循環。”

宋易瞭解到,從去年開始,醫院病源數量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全國公立醫院病患數量增長大概在15%-20%,而你只增長了不到10% ,別人在進步,你在原地踏步,說明你的業務是萎縮的。”

這一方面是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另外一個因素在於醫院環境。“醫院沒有錢搞基建,病房都是舊的,現在病人都講究環境,各家醫院的收費價格都一樣,醫療技術也差不多,如果環境不如人,也會流失患者。”

宋易擔心,長期下去醫院會有運營不下去的風險。2022年A醫院的收入是1.58億元,去掉藥品費用4-5千萬,剩下1個多億,用來發人員的基礎工資,醫院還欠醫護人員去年的績效沒發。“僅剩的幾十萬用於醫院投入,哪有錢買新設備?”

醫院如今面臨的困境,固然需要提高自身的運營能力,降本增效,但僅靠自己很難走出來。宋易希望政府能加大資金投入,讓醫院能迴歸看病救人的本職。

受受訪者要求,宋易爲化名。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