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評論員觀察)

李洪興

“點”上資源集聚,“線”上通道互聯,“面”上統籌謀劃,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就能以大開放之勢聚大開發之能

開放,不僅需要物流的連接、貿易的暢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環境的涵養,不僅需要看得見的硬條件,更需要看不見的軟環境

薄薄的捲紙,蘊藏開放的紅利。從浙江台州,橫跨4000多公里,來到新疆吉木乃縣投資,嘉恆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看重的就是口岸區位優勢與貿易便利。吉木乃口岸,地處中哈俄蒙四國交界,通關條件成熟、交通便捷。企業生產線設在口岸邊,根據客戶需要就地生產,可快捷送達。高性價比引得需求旺,企業又增加了一條流水線。新疆口岸經濟帶的蓬勃活力,刻印着西部地區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實步伐。

開放是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六個堅持”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對地域廣袤的西部地區來說,胸懷大局,順應大勢,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是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西部地區大有可爲。

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是“立足一隅謀全局”的深謀遠慮。中國版圖上,重慶作爲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其重要戰略支點作用凸顯。從這裡出發,中歐班列直抵歐洲,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推動深居內陸的西部地區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開了西部開放的新空間。跳出西部,洞察一域、洞見全局,從我國打造開放型經濟的全局中把握西部擴大開放的機遇。“點”上資源集聚,“線”上通道互聯,“面”上統籌謀劃,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就能以大開放之勢聚大開發之能。

今天的大開放,必須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廣西友誼關口岸,海關、邊檢部門業務“多卡合一”,來自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實現通關“零延誤”;雲南昆明,外商投資企業登記實現“就地辦”“就近辦”,對外資的吸引力在持續加大;陝西西安,建立重點企業出入境業務“一對一”聯繫服務機制,爲外籍高層次人才提供優先受理、優先審覈、優先制證服務。開放,不僅需要物流的連接、貿易的暢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環境的涵養,不僅需要看得見的硬條件,更需要看不見的軟環境。以制度型開放爲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能不斷提升西部地區的投資吸引力。

大開放,不僅要擁抱世界,也要更加主動服務對接區域重大戰略,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家家都要抓,同時東部和西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和內地條件各有不同,要從實際出發來抓”。立足本地實際,廣西藉助區位優勢,推動產業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戰略;青甘川渝謹記生態使命,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利用資源稟賦,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加快推進……在區域協作中共促發展,在協同聯動中實現均衡,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放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實踐表明,“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優勢互補、有機融合,就能爲發展提質增效注入活力、積蓄動能。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越開放,就越主動,越自信。立足西部、着眼全國、聯通世界,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定將邁出新步伐、邁上新臺階。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