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路演馬拉松看懂AI應用及投資趨勢|Future Tech 100路演總結

《科創板日報》7月8日訊(記者 敖瑾)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落下帷幕。今年大會熱度再上一層,無論是參展企業還是參會人數都達到新高,而參會企業以及論壇嘉賓討論的話題,也較之往年有所轉變,從原來的概念探討和研究探索,轉變爲今年的商業落地以及安全應用。

在大會的Future Tech 創新項目路演環節,可以集中看到,AI 2.0時代的創業者們對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應用的初步探索方向。

今年共有30個創新項目進行了路演,其中,模型的安全檢測成爲了爲數不少的創業者瞄準的商業化方向,能源、金融以及醫療等領域是創業者普遍選擇的落地應用場景,而Agent(智能體)則成爲了落地實現的關鍵驅動。

關鍵詞一:Agent(智能體)

阿萊門科技創始人徐驊在路演環節中表示,在創業過程中開始感受到,閉源模型能力會超越開源模型,而國內很多閉源模型當前仍很難超過國外開源模型的能力。“因此,創業公司自己繼續訓練模型在商業上走不通,做安全對齊以及價值對齊會是當前階段的行業機遇,因爲這塊是大模型廣泛應用落地的安全保障。”

其進一步表示,在商業化場景方面,公司自2023年創立以來到今年上半年,主要仍然是針對企業尤其是央國企的需求,做模型側以及安全側的開發,“接下來要做的是把過去的積累打造成行業模型,最終目標還是希望能通過Agent的方式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日報》記者在大會上直觀感受到,Agent當前已經成爲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高頻詞。在人工智能領域,智能體(Agent)通常指的是能夠自主感知環境、做出決策並執行行動以達成特定目標的系統或實體。一個智能體的典型例子是:蘋果的Siri或者谷歌助手,感知了你的指令(環境信息),做出了設置鬧鐘的決策,並執行了這個行動。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WAIC的一場主論壇上表示,在AI應用的發展方向上,他最看好智能體。隨着基礎模型的日益強大,開發應用也越來越簡單,其中最簡單的就是智能體。在Future Tech 100創新之夜上,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宋安瀾作爲投資人視角的分享中,也提到了智能體對於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指明清晰方向的作用。

當前,多個互聯網大廠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體平臺:百度在今年4月推出文心智能體平臺;騰訊在6月正式發佈了基於混元大模型的一站式智能體創作與開發平臺“騰訊元器”;字節跳動則早在今年2月就推出了“Coze釦子”AI Bot開發平臺。

創業企業也在強調Agent對自身業務的驅動作用。線性資本在其開放平臺上表示,“Agent領域快速繁榮,以至於在我們自己的投資觀察中看到的幾乎所有AI應用公司都在強調自己的產品是Agent驅動、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底層是Agent。”

除了通過Agent方式解決模型安全問題,路演過程中,也有企業通過Agent解決工業場景的問題。羚一智能就是其中之一。據公司在路演過程中介紹,公司爲客戶提供從數據到應用的一體化AI Agent落地方案,滿足ETO製造企業設計、採購、製造以及管理等大領域下的AI+業務協同需求,目前公司已與振華重工、東方電氣等進行合作,在高端裝備製造、大型工程以及能源產業鏈等行業積累了經驗。

公司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在工業數字化中的應用,與傳統的工業數字化形式最大的不同在於,生成式AI具有學習能力,可能在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程序的優化。”

關鍵詞二:快速落地

線性資本在上述研究中進一步表示,無論項目的AI產品目前是否有Agent概念,或Agentic程度如何,創業者最終要回答的問題是:產品是否能有效解決用戶的問題。再進一步說,是項目今天能否基於技術的理解利用手邊現有的框架快速找到一個合適切入的場景,來搭建一個也同樣寶貴的競爭壁壘——時機。

從現場投資人對各路演項目的點評中可以看到,上述觀點也代表了大多數投資人對人工智能項目當前的心態及評估重點,即產品能否快速實現落地並且有較爲清晰的客戶預期。路演過程中,大多數項目在投資人提問環節都被問到了如何獲取客戶等具體且細節的商業落地問題。

來自新加坡的人工智能模型安全評估與風險管控企業AIDX TECH,就在問答環節中被問及了具體的客戶來源情況。公司表示,目前其產品的商業化落地主攻金融、醫療以及無人駕駛等對安全的容錯率較低的行業,獲客方面則主要通過原有客戶的進一步推薦,以及進入政府白名單。

有現場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達了對這一項目的看好,主要原因也是基於安全檢測這一剛需場景以及對政府購買意願較高的評估。“對大模型安全性、隱私性以及公平性等方面的測試,未來一定是剛性需求,而如果有一個項目能做出一套統一的測試方法,對安全性強、技術能力高的模型做出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就會有商業化的空間,尤其是如果能獲得政府客戶的採購,項目就有較高的商業化確定性。”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Future Tech100路演環節中,較大比例的項目採取的是to B的商業模式,並且率先得到落地的B端客戶不少都是大型的央國企或政府部門。

能源大模型企業達卯科技在路演過程中表示公司成立3年間,已協助臨港實現了算力中心和電網公司之間的協同運行。下一步,隨着算力中心的擴容,公司需要做進一步的配儲,而如何實施以及規模大小等都可以由大模型自主生成相應策略,圍繞容量和電量進行調節。

帶來了AI驅動的可編輯三維世界生成引擎的創源視界,則首先瞄準了數字城市、建築設計等城市大規模場景生成這一落地場景。

工業場景也是衆多創業企業瞄準的落地領域。英達視在路演環節中介紹了其在製造業具身智能設備的通用大腦方面的業務。現場有投資機構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該公司瞄準的離散製造行業智能已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在具身智能的語境下,企業希望能通過大模型技術驅動更爲複雜的決策感知和執行系統,從而提高離散智能的泛化性。因爲原來這個行業最大的痛點是,每一種工藝的學習成本都很高,且學習完以後很難進行工藝之間的遷移,這就導致了做離散智能製造的公司或者設備智能公司很難實現規模化收益。”

但其進一步表示,向英達視這類項目,其商業模式實現從0-1或較爲容易,“因爲實現2000萬元收入可能只需要5個付費大客戶就實現了,但往後走就需要進一步驗證它的泛化能力,如果它能實現從一個行業的26道工序拓展到多個行業的上百道工序,那公司的商業模式和能力纔算真正通過了市場檢驗。”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已落下帷幕,但人工智能的技術探索、商業落地以及資本市場熱度無疑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