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管理人應該如何職業化發展?多方探索遺產管理人培養機制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 樊瑞)中國的遺產管理人應該如何發展?遺產管理人應該如何進行職業化?繼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李學梅提案建議將遺產管理人認定爲新職業後,遺產管理人職業化進程又迎來新進展。

5月18日,由中華遺囑庫聯合《中國不動產》雜誌共同發起的第2-3期遺產管理人高級專家課程結業儀式在中華遺囑庫北京東城分庫舉辦。與會專家認爲,遺產管理人是社會與家庭財富傳承的重要力量,社會需要專業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制度在我國尚處於萌芽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龍翼飛表示,遺產繼承涉及每個家庭、每位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民法典》繼承編首次明確了遺產管理人制度,這是一次重大的創新。未來,隨着大量專業的遺產管理人涌向社會,將更好地解決遺產繼承糾紛,促進家人和解,在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長王曉峰認爲,遺產管理人通過專業技能減少了遺產繼承糾紛,對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有着很好的幫助。遺產管理人不僅有助於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穩定,更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典範。中華遺囑庫項目辦主任、中華遺囑庫創辦人陳凱表示,中華遺囑庫作爲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公益項目,始終以推動遺囑進入每個中國家庭爲使命。《民法典》繼承編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遺產管理人制度後,中華遺囑庫就已深刻意識到遺產管理人職業化的意義影響巨大。這不僅能夠促使遺產服務規範化管理,帶動新興消費市場“銀髮經濟”的發展,更能夠保護產權促進共同富裕,有效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得益於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騰飛,我國居民家庭財富積累顯著增加。根據胡潤研究院的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我國擁有600萬資產的家庭總數達到了514萬戶,資產超千萬的家庭突破208萬戶。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突破2.9億,佔總人口比例21%。

一方面是家庭財富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家庭財富傳承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百姓關心的重要問題。

中華遺囑庫相關負責人向央廣網介紹,《民法典》繼承編雖然確認了遺產管理人制度,但相關的法律配套措施還不夠健全,遺產管理人在具體實施中,存在執行難點多、難度大、落地難等問題。同時,社會與公衆尚未建立對遺產管理人的正確認知,實踐中遺產管理從業人員很難獲得客戶信任。此外,遺產管理人制度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等特點,然而國內熟悉遺產管理、具有遺產管理實務經驗的人和平臺尚且存在空白。

據主辦方介紹,該課程旨在培養遺產管理專業人才,建立全國遺產管理人專業協作體系,推動遺產管理服務深度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