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首駿: 智能駕駛仍處在從0-1的過程 投資機會較確定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0月23日報道

當下,作爲汽車產業的新一輪發展載體,智能網聯正逐步成爲汽車產業生態變革,競爭格局全面重塑的突破口。在2023上海國際消費電子技術展期間,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發展論壇舉行,本次論壇以“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發展”爲主題,邀請整車、系統供應商、芯片設計、園區示範應用等企業,共同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示範應用等話題進行交流探討。

會上,上海匯正財經顧問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 楊首駿做了主題演講,以下爲嘉賓演講實錄:

各位來賓大家好!匯正財經主要是針對一些行業投資,我們經常會到各個展會、各個場館去研究各個行業的發展機遇。

我們今年也去了很多行業,今年像智能相關的行業(尤其是AI)的發展前景、投資者關注度是非常高的。今天來到電子消費的現場,我們給大家帶來了智能駕駛相關的一些投資機會。

爲什麼會選這樣的主題作爲我們看好的方向呢?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今年應該是我們走出疫情的第一年,從整體經濟的角度來說,顯然今年的經濟恢復是不太及預期的。相對於拉動經濟,目前最能夠產生動力的方向,我們認爲還是來自於內需的消費。以往消費第一大體量的房地產,現在這個行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二大是汽車,每年能夠在消費中產生GDP數據第二大的行業。和汽車相關的電子智能化、電子消費,這是國內目前經濟體量中第三大的消費領域。兩相結合,我們認爲智能駕駛帶動經濟消費的體量應該是比較確定的。

第二,目前新能源汽車或者整體汽車轉型的加速化。疫情三年,很多行業都停滯了,但是從2021到今年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在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提升,意味着汽車行業本身發生了不可逆的轉折。新能源車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電車,電車和油車最大的區別,或者說它能給自動駕駛帶來的最大變化。

這是雪佛蘭汽車的燃油車和電車底盤的區別,電車底盤的線路是非常多的。如果要發展智能駕駛,用傳統燃油車供電顯然不行,只有電車逐步達到普及的情況下,這時候智能駕駛的推出就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了。我們認爲現階段從汽車行業的角度來說,正在加速更新換代,加速進入智能化狀態。

講到智能駕駛,它一共分五個階段,在場的很多嘉賓比我瞭解的更具體。現階段從國內來說,或者大部分的車企來說,現在正面臨從2到3的關鍵。我們認爲1-5的階段中,最關鍵的就是這樣的轉型。從0-2的階段,我們發現駕駛員的手還是離不開方向盤的。但是從3開始,就能夠逐步擺脫方向盤了,自動駕駛有望從輔助駕駛真正轉入到最高級的無人駕駛。

我剛纔在現場走了一圈,也遇到了一些業內同仁,我聽到他們的表態了,現在很多車企對於L3、L4的技術基本掌握了,但是爲什麼現在整體的自動駕駛汽車還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出現呢?目前主要的問題還是法律法規沒有完全健全。從2020年到今年7月份,國家各方面針對智能汽車、網聯汽車,已經出臺了很多不斷更新的政策。從這個角度來說,車企、技術發展的比法律法規來的快。從智能駕駛的角度來說,哪怕法規今天通過了,可能明天很多廠商就已經拿出自己的產品來售賣了。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了,接下來就等法規落地了。

這是目前我們看到的L2級別的滲透率,過去兩年整體滲透率已經快接近50%了,這就相當於技術的積累,已經積累到了這個程度,接下來就等法規,法規只要能配套出來,這部分的L2技術就會向L3、L4不斷升級迭代。

這是我們對於未來幾年整體智能汽車市場體量的預測。今年以來,部分廠商像小鵬、華爲等等車企,已經出臺了一些帶有輔助駕駛的車型,目前的滲透率很低,滲透率只有0.7%,千分之七的比例。按照市值規模來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概只有30多億。我們對於未來市值體量的預判,預計到2025年,整體帶有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的相關車輛銷售量有望達到300萬輛,現在是十七八萬輛。如果是數量的幾何級增長的話,整體的市值規模有機會達到500億。其實500億一點都不大,做投資的都應該知道,新能源汽車的幾個頭部企業,做電池的也好,做整車的也好,在二級市場中的估值基本都能給到五六千億,甚至是上萬億。智能駕駛如果未來三年只有500億的話,那我覺得未來五年、十年,規模應該會呈幾何級增長。換句話說,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現在是從0-1的過程。

國內外各級車企,包括現在發展智能駕駛過程中,我們認爲幾個比較大的方向。智能駕駛的運算、芯片、算力、感知,這幾個方向應該是確定的。把這幾個方向分開來說,剛纔張總也聊了比較多,智能駕駛的傳感器,現在大家到4S店看車,你會發現油車和電車的價格會差很多,裡面有幾個本質區別。

首先,從傳感器的角度來說,電車的傳感器使用量比油車數量要大大提升。這麼多攝像頭,它的成本到底有多少?舉個例子,以小鵬G6 Max版本爲例,共搭載31顆傳感器,普通型攝像頭大概12個,超聲波雷達12個,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分別是5個和2個。從成本預算來看,累計佔用成本大概是3萬元,給到消費者可能還要更高一些。買一款電動車,光從傳感器的角度來說,大概要有10%的成本用在這上面。傳統燃油車也有攝像頭,但是它所需要的傳感器遠遠不像電車或智能駕駛汽車這麼多。我們認爲傳感器是一個比較大的蛋糕。智能駕駛,我們也在討論裡面不同的傳感器,價格是不一樣的。未來對於車企來說,是用到相對經濟實惠的普通傳感器還是毫米波雷達或激光雷達,這需要車企自身去考量。

傳感器發展趨勢,從系統重心向視覺轉移,攝像頭的像素水平肯定需要不斷提高。如果攝像頭的分辨率或對事物感知的能力沒辦法達到和人眼類似或者比人眼更好的話,那麼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的安全性很難有保障。從攝像頭搭載的規模以及體量,我們可以通過底下兩幅圖看出目前機構對它的預測。未來三年,攝像頭搭載量有望實現翻倍。從它的市值角度來說,有望從現在的不到150億增長到未來的250-350億的規模。換句話說,這裡面的增長速率還是比較有保障的。

有了傳感器,有了視覺,接下來要實現無人駕駛的另外一個要點,我們認爲集中在算力。今年以來,大家對於人工智能、算力、大模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了這些技術的鋪墊,纔可能讓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落地。從算力的角度來說,L2級別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大概是10+TOPS,從L3-L5,算力的提升體量可能是10倍,乃至於100倍。就在本週,我印象中應該是工信部聯合了幾個部門,發佈了2025年全國所有行業對於算力的大體規劃。我記得當時也有一組類似的參數,未來三年國內的算力規模大概能達到多少。現在從算力需求來說都是幾何級增長,對無人駕駛來說,從算力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爲它能帶來的投資機會應該也是比較確定的。

一個是感知,一個是傳感器,一個是算力,對於無人駕駛來說,接下來就要落地了,如何能夠達到真正的執行端的功能。我們總結了三個相關的投資機會:

從油車轉爲電動車之後,明顯底盤技術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原來機械式、液壓式的部件,現在全部變成了線控部件,有雙模塊、單模塊、四模塊的,線控技術的提升能夠帶來三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

(1)線控制動。

(2)線控轉向。

(3)線控懸架。

這三個領域,我們都給出了大體的未來市場規模,到2025年,線控制動的規模大概是180億,現在大概是90億出頭。

從線控制動的角度來說,肯定和手動駕駛有不一樣的地方。既然要做到智能駕駛,最終要做到無人駕駛,對於發生突發情況的制動有效性,一定是比傳統機械式的剎車要及時,響應速度要快,不然就會發生比較危險的事故。

從目前來看,隨着電動制動化的提速、智能駕駛級別有望提升,主機廠商目前對於線控的應用,以及它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提升。我們這邊給到了大概的預測參數,按照2025年汽車整體產量3000萬輛、線控制動單價1500元來算,線控規模有望達到180億。

針對目前行業內的競爭情況,我們認爲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機會還是很多的,或者說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它的空間想象力還是很大的。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我們現在看到的國內供應商、乘用車線控市場的主要份額都在海外企業博世那邊,佔比非常大,達到90%。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國內企業迎頭趕上或者做到更多的國產替代,它的空間想象力還是非常大的。

除了制動以外,要滿足無人駕駛、智能駕駛的話,轉向的滲透率、普及體量還是比較大的。從目前來說,線控轉向的滲透率在國內的車企比例中還是非常小的。從預測角度來說,2025年滲透率可能只有5%,這就是我剛纔說的,智能駕駛可能剛剛開始,未來三年只是0-1的過程,可能還遠遠沒有到行業規模變得比較大的階段。根據國內整體乘用車銷量規模來測算的話,線控轉向的市值體量規模有望達到50億。

從國內外供應商的佈局來看,跟剛纔的線控制動比較像,國內目前做的企業也有,像奈世特、聯創電子、浙江世寶等等。從他們在市場的佔有份額來講,跟國外相關企業比,份額還是比較小。從這個角度來說,國產替代的比重未來也是比較大的。

針對這三個領域,我們認爲未來發展市場規模體量最大的是空氣懸架,未來三年預測大概在240億。空氣懸架主要用在高端車上比較多,因爲用了這個東西以後,汽車的舒適度就會大幅增加。新車的均價基本都在50萬以上,換句話說,基本都是高端車型用得比較多。未來隨着成本有望下降,包括滲透率的提升,這裡面可能會產生的投資機會、市值體量還是比較大的。目前本土企業,包括給到的一些客戶,像東風、蔚來、北汽都有。目前在空氣懸架方面,主要提供的還是相對的一些輔助,目前還沒有獨立的龍頭企業出現。留給本土企業的機會是很大的。

簡單做個總結,目前是發展智能駕駛比較好的時間點。國內經濟需要拉動、抓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給到單車逐步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契機。從目前法律法規的角度來說,正好是2-3過渡的階段,可能今年下半年就會出現L3車型的一些法律法規,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明年就會進入到元年了。針對整體發展智能駕駛的相關領域做了簡單的總結,我們也是拋磚引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