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飛虎情 國軍造訪美穆迪空軍基地

第23戰鬥機聯隊的A-10攻擊機接受空中加油(摘自美國空軍網)

爲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緬懷中美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中華民國空軍於近日獲得邀請,派遣代表造訪美國空軍第23戰鬥機聯隊駐防的喬治亞州穆迪空軍基地。

造訪穆迪空軍的國軍飛行員表示,這一次他們參加的純粹是歷史性的紀念活動而已,目的就是向陳納德將軍在中國指揮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美國陸軍第10航空軍駐華航空特遣隊與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的前輩們致敬。

目前以A-10攻擊機爲主力的第23戰鬥機聯隊,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941年8月1日於昆明成立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隊,也就是國人所俗稱的「飛虎隊」。

這張照片是喬無遏將軍向23戰鬥機大隊長(左)與第23戰鬥機聯隊長解說飛虎隊的歷史(摘自美國空軍官網)

在珍珠港事變爆發後長達半年的時間內,這一支由中美合資的中央飛機制造廠聘用,以美國陸軍、海軍以及陸戰隊的退役空地勤人員爲主,隸屬於中國空軍的外籍傭兵飛行部隊,因爲屢次的在雲南、緬甸、泰國、越南與廣西的領空取得空戰勝利的原因,而大大提升了原本處於低迷狀態的盟軍士氣。

然而,這支原本由羅斯福批准所成立,目的在於阻止日軍將戰火擴張到東南亞英美殖民地的傭兵部隊,卻因爲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美國的參戰,而不再有存在的需要了。

爲了能夠讓中國戰場的空戰計劃與盟軍的全盤大戰略相互配合,美軍希望將美籍志願大隊下轄的第1、第2與第3中隊改編爲美國陸軍航空軍的正規戰鬥機中隊。起初陳納德將軍出於不願意受到美軍約束的考量,拒絕了將志願隊改編爲正規軍的提案。後來,因考量到唯有迴歸美軍體系才能得到有效後勤補給,陳納德還是不得不忍痛接受志願隊於1942年7月4日解散的決議。

於是,美軍便將1941年12月17日於維吉尼亞洲蘭利飛行場成立,只有大隊部,而沒有任何作戰單位的第23戰鬥機大隊派往中國,以接管由志願隊第1、第2與第3中隊改編而成的第74、第75與第76三個戰鬥機。從這個角度來看,第23戰鬥機大隊就是「飛虎隊」在歷史上的直接傳承者。

不過,第23戰鬥機大隊在成軍初期,只能夠依靠接收自志願隊的三十一架Hawk 81A-2戰斧式戰鬥機與二十架P-40E戰鬥機苦撐。爲了擴充第23戰鬥機大隊的戰鬥力,陳納德甚至還將隸屬於第51戰鬥機大隊的第16戰鬥機中隊從印度借到了中國,才暫時解決了飛機數量不足的問題。

以第23戰鬥機大隊轄下的四個中隊爲基礎,再加上第11轟炸機中隊的十二架B-25C轟炸機,陳納德得以在駐印度的第10航空軍編制下出任駐華航空特遣隊司令,負責整個中國戰場的空中作戰。

換言之,駐華航空特遣隊不僅要確保國民政府唯一從海外引進戰略物資的通道,即駝峰航線的安全,而且還要在阻止日本陸軍航空隊針對湖南與廣西省幾座國軍機場展開空襲的同時,還必須要向日軍以漢口、廣州還有香港爲主的補給中心發起空中攻勢。

幸運的是,駐華航空特遣隊在陳納德的靈活指揮下,不僅沒有遭到在數量與質量上都佔盡優勢的日本陸軍航空隊所擊敗,相反的還多次帶給了對方迎頭痛擊。由於美軍不願意大規模派遣地面部隊進入中國戰場參戰的情況下,第23戰鬥機大隊當時也可以被視爲美國在支持國民政府方面唯一的有形表現。

爲了提升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羅斯福總統於1943年3月批准了陳納德將駐華航空特遣隊擴編爲獨立的第14航空軍計劃。那一年的7月,第23戰鬥機大隊擊敗了日本陸軍航空隊目的在於摧毀駐華美航空部隊的夏季空中攻勢,奪回了整個中國戰場的制空權。

11月26日,第23戰鬥機大隊派出了第76戰鬥機中隊的P-51B野馬式戰鬥機與449戰鬥機中隊的P-38G閃電式戰鬥機,掩護第11轟炸機中隊以及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大隊的B-25轟炸機,空襲了日本海軍航空隊位於臺灣新竹的飛行基地。

在接下來日本人於1944年發起的「一號作戰」攻勢中,第23戰鬥機大隊的飛行員除了駕駛着P-40與P-51等戰鬥機,努力的對進攻長沙與衡陽的日軍展開炸射之外,還向守軍空投包括糧食、子彈甚至於迫擊砲等作戰物資。

進入1945年以後,包括第74戰鬥機中隊、第75戰鬥機中隊、第76戰鬥機中隊與第118戰術偵察中隊在那的四個第23戰鬥機大隊轄下的作戰單位,都已經全面換裝P-51野馬式戰鬥機了。於是,在缺乏足夠轟炸機數量的情況下,陳納德開始命令第23戰鬥機大隊,以P-51對南京與上海等淪陷區重要城鎮內的日軍目標展開遠程空襲任務。

這些P-51戰鬥機出現於佔領區上空的畫面,看在受到日軍統治長達七年以上的上海與南京地區民衆眼中毫無疑問的預示着日本戰敗投降之日即將到來,國民政府的威信也因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見,第23戰鬥機大隊在中國戰場上的奮戰,是中華民國能夠走過抗戰末期那段最艱苦歲月的一大關鍵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23戰鬥機大隊離開了中國。做爲一支純美軍的作戰單位,第23戰鬥機大隊雖然算是「飛虎隊」的嫡系單位,但是卻因爲與中華民國空軍不存在直接隸屬的關係,該單位在臺灣的知名度,遠遠不如1943年10月成立的中美空軍混合團。

值得一提的是,陳納德在成立中美空軍混合團以前,爲了測試中國空軍的飛行員能否適應美式的指揮與作戰制度,還真的曾經從國軍中挑了十二名空軍官校第12期畢業的飛行員進入第23戰鬥機大隊投入戰鬥。目前旅居香港的陳炳靖先生,就是參這段歷史的參與者,也是加入第23戰鬥機大隊的十二名中國飛行員中,唯一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第23戰鬥機大隊於1945年12月撤回美國本土後,於隔年1月從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編制中消失。直到1946年10月,第23戰鬥機大隊才又因爲冷戰局勢的需要而又在關島恢復了編制。這段時間,隨着美國陸軍航空軍脫離陸軍體系獨立,裝備P-47N雷霆式戰鬥機的第23戰鬥機大隊也成爲了美國空軍的一份子。

1948年8月10日,第23戰鬥機大隊又被納入了第23戰鬥機聯隊的編制之下。歷經了冷戰、伊拉克、巴爾幹以及阿富汗等不同歷史階段賦予的任務後,裝備A-10攻擊機的第23戰鬥機聯隊於2006年9月正式進駐位於喬治亞州的穆迪空軍基地。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參加過抗戰的第23戰鬥機大隊老兵,都是直接參加飛虎協會或者第14航空軍協會等退伍軍人舉辦的年會活動。然而,隨着越來越多老兵離開人士,這些民間組織陸續宣告停止運作,相關的年會活動也就只能夠由做爲「飛虎隊」直系傳人的第23戰鬥機聯隊直接承辦。

不過,對於目前服役於第23戰鬥機聯隊,沒有親身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年輕小夥子而言,如何將戰時中美兩國軍民並肩作戰的精神融入這些活動中,一直都是傷透腦子的事情。

直到2011年11月11日,第23戰鬥機聯隊長威廉.湯普遜(William Thompson),邀請旅居亞特蘭大的中美空軍混合團第5大隊第29中隊分隊長喬無遏將軍參加於佛羅里達州麥克戴爾空軍基地(MacDill Air Force Base)舉行的年會後,這個情況纔有所改變。

由於第23戰鬥機大隊在抗戰末期,派遣了第75戰鬥機中隊進入湖南芷江機場與第5大隊並肩作戰的原因,喬無遏將軍也稱得上算是第23戰鬥機大隊歷史的見證人。甚至有好幾次,喬無遏將軍還以分隊長的身份親自率領第29中隊與第75中隊的P-40與P-51戰鬥機對日軍的目標實施聯合炸射任務。

透過喬無遏將軍的牽線,中華民國空軍某中校於那一年隨行進入麥克戴爾空軍基地參加飛虎年會,以延續兩國飛行員的戰時情誼。那一次的年會,該中校還成爲了中華民國空軍少數坐進了A-10攻擊機駕駛艙的現役軍人。雖然喬無遏將軍已經於2013年7月去世,然而中華民國空軍與第23戰鬥機聯隊的年度交流傳統,卻也因此保留了下來。

在目前臺灣與美國不存在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這段延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光榮歷史傳統,似乎也成爲了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持續保持交流的重要資產,甚至於我國發展「軍事柔性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在維護臺灣的國防安全與臺海局勢穩定的過程中,也能夠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