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加:從鄉村娛樂到競技舞臺

6月12日,位於拉薩市娘熱路的西藏體育館內,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南區)押加項目比賽如火如荼舉行。

當日17時,押加項目競賽2號場地迎來本屆賽事85公斤級的冠亞軍之爭,兩位來自西藏代表隊的年輕選手索朗加措與巴桑次仁,與來自四川、貴州、雲南的選手們,在經歷一天半的多輪比拼後,最終一同站在決賽場上。

只見兩位身形相近的選手,背對背站立着,一條紅色的綢帶連接着他們的身體,也將他們帶向不同的方向。對決開始了,兩位年輕運動員四肢着地,像兩頭大象,揚着頭,一番力量之爭一觸即發。

他們拉着那條穿過兩腿、掛在各自脖頸上的紅色綢帶,咬緊牙關,用盡氣力,臉色因用力而慢慢漲紅,身體隨着相互的拉扯一次次往前,一次次往後……看得周圍的觀衆都屏住了呼吸,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直到一人將另一人拉過線,勝利的呼聲才從觀衆中響起。

本次較量中,索朗加措最終贏得了本屆大賽(西南區)85公斤級的冠軍,巴桑次仁位居第二。西藏代表隊不僅包攬了該級別賽事的前4名,還獲得了55公斤級和76公斤級的冠軍。總體成績排名靠前。

押加,在藏語中又名“浪波聶孜”,即“大象拔河”,是西藏民間流傳甚廣的一項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因運動方式以爬拉動作模仿大象將長鼻子纏在一起相互拔拉以顯示力量而得名。關於押加起源於何時何地尚無考證,但有兩種傳說流傳至今:一種是藏族史詩英雄格薩爾王在攻打敵國後的凱旋途中,繳獲千頭犛牛,爲公平起見,採用“大象拔河”的方式將犛牛分配給所屬部衆;另一種是起源於印度,後隨佛教的傳入而流傳開來。

據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南區)押加項目總裁判長羅輝介紹,押加項目在西藏各地農牧民羣衆的農閒和節假日活動中一直很盛行,是農牧民特別喜歡的一種集健身與休閒娛樂爲主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經推薦,該項賽事在1999年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首次被列入競賽項目。”羅輝補充說。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體育運動,包括押加、賽馬、射箭、藏棋、摔跤、登山、抱石頭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

羅輝從事西藏傳統體育相關工作多年,他認爲,西藏的大部分民間體育運動大多無確切的歷史起源和考證。“因爲它們形成於民間,發揚在民間。也可能最初通過一些貿易的形式,從一個地方流傳到另一個地方,慢慢形成具有地域特點和文化底蘊的一種民俗傳統,被廣泛地傳承與發展,形成今日之態勢。”他說,在西藏,押加運動至今仍是農牧區主要節慶活動中必備娛樂項目。因此,從農牧民羣衆中走出來的押加選手,也很普遍。

在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西南區)押加項目兩日競賽中,一位頭盤紅色英雄結的選手格外惹眼。他是41歲的昂次,來自拉薩市當雄縣格達鄉,是此次西藏隊17名運動員中幾位農牧民選手之一。

6月11日,昂次參加55公斤級比賽時,卻意外失利。比賽中,他因力氣不敵對方,造成腦供血不足而一度休克,最終拿到第6名。

當初,選中牧民昂次作爲西藏押加隊員之一的西藏代表隊教練索朗仁增將昂次和其他幾位來自牧區的選手編入隊伍,看重的正是他作爲牧民,多年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所特有的那份耐力。

索朗仁增介紹,押加運動的主要發力點在腰和脖子。因此,容易受傷的點也集中在頸椎、頭部等部位,最危險的是比賽中突發的腦部缺氧。押加運動對運動員的力量、心理素質和堅持力、耐力要求都很高。

但他同時表示,作爲非科班專業的選手,昂次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體育競技項目,一沒有大賽經驗,二沒有長期專業性的訓練基礎,造成他過度緊張是可以理解的。“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參加比賽,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好。”索朗仁增說。

來自昌都市芒康縣中學的體育老師洛桑加村參加的是68公斤級競賽。在12日下午的冠亞軍之爭中,他遇到的對手是貴州隊的吳才勇。最終,吳才勇獲勝。

一直想要衝冠的洛桑加村對這一結果顯然有些遺憾。但他表示,自己非常熱愛押加這項傳統體育運動。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參加比賽,爭取有所突破。

洛桑加村告訴記者,在以後的體育課教學中,他會準備一些押加繩,讓孩子們在寓教於樂中學習瞭解這一運動技能。他說:“希望有更多青少年熱愛押加,將押加傳承並發展下去。”

在現場,記者看到,獲得68公斤級冠軍的貴州隊選手吳才勇,因缺氧不時在比賽間隙靠吸氧抵抗高反,他泛紫的嘴脣也因此裂了幾道口子。儘管如此,接受採訪時他依然掩飾不住興奮之色。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到拉薩參賽,成績來之不易。我接觸押加運動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深深地被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吸引。這次比賽能與這麼多西藏運動員進行溝通交流,真是不虛此行。”

據悉,此次押加比賽共有來自西藏、四川、雲南、貴州4支隊伍的43名選手參賽。

羅輝介紹,爲規範押加競賽的各項賽事,近年來,西藏體育部門加大了押加運動的普及推廣和培訓力度。目前,全區各市地參與人羣逐年擴大,賽事活動也進一步規範,讓押加這一西藏鄉村娛樂真正站在了競技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