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教師到特級教師:我的三級成長臺階

歷經10年儲備、10年筆耕、10年收穫,他從一名中師畢業的鄉村小學教師成長爲省城中學的正高級、特級教師,回首走過的30年教育路,他慶幸自己走對了路。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沈佔立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教師

1987年9月,我初登講臺,此後從鄉村小學逐步走進鄉村初中、縣實驗中學、省實驗中學。

一路走來,我以顧泠沅、張思明等著名特級教師爲標杆,長期自覺地在學中教、教中研、研中思、思中寫,順着閱讀、寫作、教學競賽這三級臺階拾級而上,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

第一級臺階

閱讀戰勝各種誘惑

我參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一所大別山腳下的鄉村小學,當時盛行兩種娛樂:一是打麻將,二是追電視連續劇。剛開始爲了合羣,我也參與其中,但過了一陣子,便覺得十分耗費精力。

我意識到這樣下去人生便會碌碌無爲,必須戰勝這些世俗娛樂的誘惑。是閱讀幫助我戰勝了各種誘惑,白天忙於教學和班務工作,晚上我把門窗一關,沉浸在書的世界裡。

1987年至1997年,我用了整整10年時間,如飢似渴地吸收教育教學理論,自修了湖北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系統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學等13門課程,還廣泛涉獵古今中外的各種書籍。在數學專業方面,我每學期輪換訂閱4—5種業務報刊,還把每種雜誌裝訂成冊,這讓我對各種雜誌的欄目和特色瞭如指掌,爲以後有針對性地投稿奠定了基礎。對於專業文章,我反覆研讀並做讀書筆記,每次遇到新思想、好方法,或者一個巧思妙解、一個妙句,我都如獲至寶摘錄下來。

久而久之,我發現了閱讀的訣竅:理論、專業方面的書籍枯燥費腦,需要較強的意志力才能深入閱讀,於是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時間段閱讀,讀累了就換文學、百科、勵志類書籍看,這樣輪換閱讀不僅有調節作用,還增加了閱讀動力,擴大了知識面。有時興致來了,我就站在書桌前大聲朗讀,感悟至深時,我趕快坐下來舞文弄墨,自我陶醉。

就這樣,我在鄉村堅持閱讀,堅持自我“充電”,在浮躁的環境中完成了專業成長的自我儲備。

第二級臺階

寫作促進專業成長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在教學、教研、教育寫作上摸爬滾打的10年。每次教學教研活動結束後,我都會主動反思總結,並把心得體會寫在專用本上。教學上的感悟,哪怕是一道題的巧思妙解,我都會及時記錄下來;複習課上與學生碰撞迸發出的思維火花,我會倍加珍惜;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我會認真整理、探究原因。

讀完某篇專業文章後,我會與同類文章進行比較,找到它們的亮點與不足,思考如果是自己寫,該如何去完善。這樣積累多了,我便有了自己的見解,同時寫成文字並嘗試向報刊投稿。剛開始幾年,我的投稿總是有去無回,但我沒有放棄,心裡想肯定是功夫不到家,於是更加發奮讀書,筆耕不止。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1991年12月,我終於在《初中數學輔導》上發表了處女作。稿費單送到了學校,高達57元,我當時的月工資才56元,學校還獎勵了我50元。我備受鼓舞,一發不可收,用當時教研員的話來說是“論文發表接踵而來”。

我不喜歡閒聊,喜歡獨處;我不喜歡睡懶覺,喜歡睡前打腹稿;我習慣早晨跑步,邊跑邊想要寫的東西,跑完步後坐下來寫文章,效率特別高,可謂“管住嘴,邁開腿,手勤寫”。每次寫完一篇文章後,我都會放幾天,反覆推敲幾遍,不急於投寄。投寄前,我將底稿謄寫在專門的本子上,幾年下來就積攢了好幾大本。對於沒有發表的文章,我會繼續反思相關問題,修改充實後重新投稿,這樣的稿件因爲經過深思熟慮,往往都能發表。

寫着寫着,我便有了心得:獨創有新意的易發表,模仿別人的難見報;樸實有見解的好發表,華而不實的無迴音;切合師生口味的能發表,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無人看;從教學中得來的感悟中稿率高,空洞牽強附會的白費力。

我還發現,要想寫作靈感不斷迸發,寫作水平不斷提高,一個很管用的辦法便是多看書學習,多思考總結,多研究中考試卷。我把稿費全部用來訂閱業務刊物,及時瞭解教育教學最新動態,同時不斷錘鍊寫作語言。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堅持學習或寫作到深夜,那時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爬格子,還要認認真真謄寫,生怕編輯審稿不認識,幾何圖形單獨用白紙畫好附上,都完成後還要騎自行車跑到很遠的郵電所去發信。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第二個10年,我平均每學期能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發表10篇以上專業文章,共發表近200篇文章。同時,我成爲多家報刊的特約作者,主編了多本教輔書籍。

我在山區工作了24年,每次有寫作提高的機會,我都不錯過也不推辭。同事先後給我取了兩個綽號:“一盞燈”——戲說我每晚要用煤油燈;“孵雞婆”——戲說我整天伏案不動。

第三級臺階

教學競賽凝練教學風格

1988年,由於我在全縣小學數學優質課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鄉教育站把我從小學調到了大別山主峰天堂寨腳下的一所鄉村中學,那裡的海拔在1500米以上。學校安排我教兩個班的數學,同時兼一個班的班主任。

剛開學不久,我和另一位年輕同事被校長指派參加黃岡市教學大比武活動。當時先以各縣爲賽區進行初賽,我認真做了準備,並全力以赴參加,而我的同事臨陣退卻了。第二天回到學校,我才知道自己獲得了全縣一等獎。在接下來的全市比賽中,我又幸運地獲得了一等獎。在鄉村中學站穩腳跟後,我想着不能安於現狀,要有所突破,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長。

1999年,恰逢英山縣實驗中學成立,需要兩名初中數學教師,縣教育局面向全縣公開招聘教師。在報考的100多人中,我順利通過了考覈、筆試、講課、面試,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縣實驗中學,又一次成爲“幸運兒”,那年我正好30歲。

在新的環境中,我一切從零開始,每次有競賽提高或學習交流的機會,我都不錯過、不推辭。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縣級、市級、省級各類競賽鍛鍊了我,也成就了我。在競賽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和他人的長處,並結合專家給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

從教的第3個10年,41歲的我應聘到武漢市的一所實驗中學工作,在更高的成長平臺上,參加學科競賽時強者如林,這裡的優秀教師走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端,各類創意層出不窮。此時,我不再以得獎爲主要目的,而是反思:在如火如荼的中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數學教育究竟給學生留下了什麼,數學教學究竟缺少了什麼,數學教師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理念?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理智型的教學風格,認爲數學教學應該實現“五個走向”:走向真實、走向生活、走向思維、走向過程、走向反思。帶着這樣的認識,我的課堂教學更加註重實效、實用,更關注學生的發展,這也讓我在2016年參加“一師一優課”活動時,從學校到區裡,再到武漢市、湖北省,一路凱歌,最後獲評部級優課。

從閱讀到寫作,再到教學競賽,回首30年:10年儲備,10年筆耕,10年收穫。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讀書、寫作和教學競賽是爲了讓心靈更清澈、更寂靜,像一片新綠的春葉,默默地汲取營養,櫛風沐雨靜靜地成長。感恩閱讀、寫作和競賽,爲我打開了一扇扇與世界溝通的晴窗。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別忘了【轉發朋友圈】☺

《中國教師報》

本期還有哪些精彩內容?

▼見下圖▼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