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臺灣社區文化

(圖/作者提供)

文化是一座有聲無形的橋。走過這座橋,曾在兩岸揹包而行的我們,行中帶着含笑的美意。赴臺交流的回味仿若新北市緩緩流淌的淡水河流進我心田,在文化之水的溫柔訴說中,我發覺在中華文化薰陶下的我們其實是心靈相通的。

對於交流生來說,選課是相對自由的,很幸運的是,從大一到研究生的課我都有選上。

在這些課堂中我感受到了臺灣的大學中不同年級的上課氛圍,也感受到了教學的多樣化,有的課程使用的是授課老師自己編寫的課本,有的課程是講座課,每一節課都邀請不同的業界大咖來做主題演講,還有的課是老師帶着學生走進社會做實踐。

在所有課程裡,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慰慈導演的影視項目企畫與製作課。

王老師是美學大師蔣勳的學生,對於影視製作的人文內涵和美學要求都很高。在她指導下,同學們參與到USR計劃裡,大學生們備受鼓勵地進行社會責任的服務實踐學習。

具體到大淡水USR專案來說,建築系同學們的任務是爲淡水地區的老街修補房屋,中文系和歷史系的同學們要依據淡水的歷史編寫有地區特色創意文化故事,而學習傳播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爲大淡水地區拍攝紀錄社會民生的短片。

拿起相機,透過鏡頭,我瞭解到了自己原本所不能看見的臺灣社會。

早在30年前,淡水區正德里還只是一塊山坡地,由於經過建築商的陸續開發,這裡早已成爲大樓林立的社區,近20年來新北市人口速增,所以在淡水區的居民7成都是外來人口。在這個鄰里之間可能只存在點頭之交的時代,我看見了人與人之間在街巷中還有種種互動的可能。

我所在小組的拍攝對像正是管轄淡水區「正德里」社區的里長。作爲一個新社區的里長,黃里長通過一系列活化社區的努力,讓需要被照顧的人與有能力照顧別人的人相輔相成,彼此連結。他在里民活動中心開辦了一系列好康活動,銀髮族生日會共餐、健康日彌免費體檢、拉伸操課、書法班、少兒聚點等等,不僅讓老年人走出家門,減輕了年輕人的負擔,還吸引了一百多名志工來到這個社區中。

透過觀察,我發現這個社區裡有一羣充滿活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有一個「有愛」的社工隊伍,每次見到我們扛着機器來拍攝,他們都是笑意盈盈的,還時常要留我們一起吃飯。

從訪談的字裡行間,我感受到居民們對於里長以及這個社區的情感。

走進學校周邊的社區,自己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極具溫度的互動。

除了拍攝紀錄片,我還去學校附近的小學當了4個月的志工,幫助小孩子練習英語口語,每次看見鄧公小學裡孩子們的笑臉,整個人都彷彿被治癒了。這些課程以外的社會實踐,讓我產生了很多對於「社區」的新認知。既要心中有愛,也要「行」中有愛,希望自己能將所見所聞的感動帶回到我家鄉的社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