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倫針對年輕人…大老逍遙 葉匡時:用大數據分析都是誰

科技部接受學者匡正學術倫理風氣」連署書。(圖/科技部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大論文造假案過後,學術倫理成爲學界矚目的焦點,科技部也從12月開始針對第一次申請計劃的學者,提出要上過學術倫理課的要求;但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表示,有學術倫理爭議的都是「大老」,爲何反過來針對資淺學者,何不用官員最夯的「大數據」,精準投放學倫訓練的要求?

除了科技部的學倫要求,各大學研究所也針對碩、博士新生要求學倫課程時數、通過測驗,纔有學位考的資格,葉匡時在臉書上痛批,過去幾年發生學術倫理爭議的當事人似乎以「望重士林」的學術大老爲多,爲何只要求初次申請的學者要學,不要求這些大老?

▲學術倫理課程。(圖/翻攝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葉匡時說,倫理是專業養成的一部分,如果連申請計劃的學者都要上學倫課,教育部或科技部是不是應該懷疑一下,學者的養成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根本問題?如果沒有根本問題,那是不是取得博士學位後,學術生涯的升等、獎勵、資源取得、評鑑方式出了問題?這纔是更需要檢討的方向

「今之官員開口閉口大數據,何不用大數據分析一下那一類學者最可能有違學術倫理,針對這類學者精準投放學術倫理訓練?」葉匡時說,專業之所以變成專業,是相當完備的知識跟規則訓練而成,如果喪失了自律能力,而要靠官方組織的政治力量來「他律」,就失去了專業精神,無能自律致使專業淪喪,政治力企圖提振專業反而摧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