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上白礁升格國家級 徵文創設計
臺南學甲慈濟宮舉行的「學甲上白礁」祭典,由文化部登錄爲國家重要民俗。(學甲慈濟宮提供)
臺南市學甲區慈濟宮每年農曆3月11日舉行的「學甲上白礁」祭典,至今已傳承百年,是當地年度盛事,也是泉州移民的歷史見證,具高度文化代表性,2022年9月獲文化部公告爲:國家重要民俗。
今年4月30日舉行的「學甲上白礁」是這項祭典升格爲國家重要民俗之後首次舉行,意義非凡,文化部特別派專人前往學甲慈濟宮頒贈國家重要民俗證書,並與慈濟宮董監事、民意代表、信衆一同合影,讓學甲鄉親們共享此殊榮。
學甲慈濟宮爲臺灣保生大帝開基祖廟,建於1701年,供奉的主神保生大帝是西元1661 年由鄭王軍民迎請來臺,已有350多年曆史,並列爲國家三級古蹟。
明末清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忠貞軍民,隨鄭成功來臺前,從當地的慈濟宮迎請開基保生二大帝、謝府元帥和中壇元帥等三座神尊同渡。在現今臺南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登陸後,先民於學甲李姓聚落的下社角搭建草寮奉祀三尊神像;其後有信徒捐地、捐款,在現址興建慈濟宮供奉祭祀,庇佑泉州先民拓墾,落地深耕,逐漸形成今日學甲擁有13莊的規模。
基於對家鄉的思念,先民會趕在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誕辰日前回到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並提前在農曆3月11日渡海。日治時期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逐漸改於當年登陸的將軍溪畔「頭前寮」舉行謁祖祭典,隔海遙祭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祖宮。
「學甲上白礁」由慈濟宮內的祭典啓始。(學甲慈濟宮提供)
學甲慈濟宮長期自主傳承這項祭典活動,上白礁年年舉,每4年擴大遶境,路程包含學甲13莊所有範圍,重頭戲包括儀式性的宮內祭典、白礁亭祭典、將軍溪畔「請水火香」等。其中,「學甲上白礁」以消災避邪的「蜈蚣陣」領頭,率輦宮、真人藝閣、文武陣頭、宋江陣、報馬牛、藝陣等組成的遶境隊伍蜿蜒前進,隊伍綿延3公里,各莊頭與信衆也設置香案迎接,表達先民對大陸福建白礁鄉渡海來臺,飲水思源、落地深耕的重大意義。
歷經清領、日治、戰後等時期,「學甲上白礁」祭典迄今已維持逾百年,展現出強勁韌性,不僅是臺南學甲重要歲時性祭典,亦爲大臺南重要香科(臺灣西南沿海對神明「繞境」活動特有稱謂,目的在祈求地方平安)之一,2008年已登錄爲臺南市(原臺南縣)無形文化資產。
綿延3公里的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隊伍,表達先民飲水思源追懷家鄉的重大意義。圖爲小朋友扮裝的真人藝閣。(學甲慈濟宮提供)
爲慶祝「學甲上白礁」登錄爲國家重要民俗,學甲慈濟宮與時報金犢獎合作「文創商品設計獎」,以保生大帝爲核心主題,向全球華人學子徵集文創商品設計稿,希望藉此傳播「醫神」保生大帝的慈濟救民、醫德高尚的形象和精神,宣傳保生文化、擴大保生大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優勝者除獲得金犢獎榮譽,作品還能化爲實體文創商品,滿足廣大信衆和遊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