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旅遊強國建設的“質”與“效”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吳若山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年12月20日
第 12 版)
旅遊業日益成爲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當下,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格局和驅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民羣衆旅遊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筆者認爲,旅遊業者應堅持提質增效發展原則,驅動旅遊產業提檔升級,推進文化和旅遊縱深融合。
堅持提質增效,放大融合發展“乘數效應”。旅遊業關聯國民經濟109個產業、行業和39個部門。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收入1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4.3元。40多年來,我國旅遊業打破了過度依賴單一要素的發展模式,逐步開啓以文旅融合、主客共享、全域旅遊爲特徵的新理念新模式。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旅遊業發展應堅持提質增效,不斷優化旅遊要素的配置效率,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提升旅遊相關領域生產要素供給水平和協同效率,釋放強大“乘數效應”,盤活閒置文旅項目存量資源,激活文旅新業態新模式增量空間。釋放關聯產業潛能,優化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康養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滑雪度假等多元供給,推動旅遊業供給實現“從有向優、從大向強”,實現旅遊業發展全面提質升級,真正發揮旅遊“一業興、百業旺”的綜合帶動作用,使其真正成爲“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堅持提質增效,做好旅遊發展“民生工程”。旅遊一頭連着經濟,一頭連着民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民生產業、民生工程”。當前,大衆旅遊需求已轉化爲對美好旅遊生活的需求,人民羣衆對旅遊生活的需求已由過去的“有沒有”“夠不夠”轉化爲“好不好”“優不優”。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建立起以高等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等爲載體的旅遊多元供給體系,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從量到質的提升,人民羣衆旅遊滿意水平不斷提升。未來應將“遊客滿意度高不高”作爲新時代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指標,深入研判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優勢資源,在提升服務品質上下功夫,推出更多旅遊精品名品新品,持續改善旅遊消費的“軟環境”與“硬支撐”,最大限度地滿足遊客需要,不斷提升旅遊質量水平、服務水平和創新水平,充分發揮旅遊業爲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加快打造產城共建、主客共享、景城共生的“民心標杆”。
堅持提質增效,壯大旅遊產業“中堅力量”。企業是經濟運行的細胞,經營主體構成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旅遊產業的根基在於市場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構建起以旅行社和在線旅遊平臺爲代表的旅行服務商、以星級飯店和品牌酒店爲主體的旅遊住宿商、以A級景區和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核心吸引物爲支撐的旅遊接待商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運營商爲支撐的旅遊產業多元生態體系。未來應將“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作爲新時代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指標,以旅遊強國建設爲目標,以培育世界一流旅遊企業爲支撐,持續優化旅遊營商環境,支持旅遊企業擴規模、強實力、創品牌,千方百計培育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旅遊龍頭企業,培育更多旅遊“百年老店”“百年匠人”,積極培育和扶持中小微文旅企業發展,加快構建龍頭企業領軍、骨幹企業支撐、小微企業專精的旅遊市場主體梯隊結構,真正讓企業成爲科技創新應用的生力軍、培育發展旅遊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構建現代化旅遊產業體系的先鋒軍。
筆者認爲,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旅遊業須堅持提質增效原則,既要關心旅遊“發展了什麼”,更要注重旅遊發展“有什麼效果”,找準方向和路徑,注重質量和效益,推動旅遊業規模質量、效益相得益彰,以旅遊高質量發展爲引領,形成旅遊強國建設的蓬勃動能。
(作者爲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