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原民教育法/教育機關對原住民認識不夠深 陳瑩:導正畸形現象

立院教育委員會召開記者會,宣佈將舉辦5場原住民族教育巡迴論壇。(圖/記者歐昶廷攝)

記者歐昶廷/臺北報導

對於《原住民族教育法》逾20年沒有大修藍綠立委醞釀提出更適切的版本民進黨立委陳瑩5日表示,要將原民教育法產生畸形現象導正,也要克服現行教育行政單位,對原民多元文化認識的不夠深,未來應該要用原住民的的方式,來教育原住民的孩子

《原住民族教育法》自1998年制定,2004年通過以來,逾20年沒有大修,爲了落實以原住民族爲主體的教育模式立法委員鍾佳濱高金素梅、 陳瑩、蘇巧慧鄭天財Sra Kacaw、陳學聖等人5日召開記者會,宣佈將舉辦5場原住民族教育巡迴論壇,並會依照論壇的意見形成版本,提出更適切的原住民教育法。

蘇巧慧說,她是阿美族媳婦培育了兩個阿美族小女孩,從她的角度來看,整體社會環境非原住民更應該被教育,應該要更認真的、正確的認識原住民。臺灣雖然在1998 年制訂了原住民族教育法,但第一線的學校仍是力有未逮,未來的修法方向除了要打破民族教育長期淪爲一般教育附屬的思維, 更要以合理制度設計,真正落實以原住民族爲主體的教育模式。

關於目前原民教育法的問題方面,陳瑩表示,以預算分配來說,雖然預算很龐大,教育部2018年有35億元,但是大部分使用在硬體以及學雜費的補助;原民會2018年有12億,卻有一半是用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真正用在原民發展經費相當有限。她強調,要將原民教育法產生的畸形現象導正,也要克服現行教育行政單位,對原民多元文化認識的不夠深,未來應該要用原住民的的方式,來教育原住民的孩子,接下來在各地舉辦的論壇,會廣泛收集意見。

陳學聖表示,在選桃園市長過程中,他發現桃園復興區部落只有一所國中,小孩上國一就要住校;到了高中時候山上沒有高中,一定要下鄉唸書,但下山之後便跟原鄉脫節;很多在下山生活後不是很理想,帶着失意回鄉,這就是原民小孩成長的過程。

陳學聖說,桃園是六都裡面都會原住民最多的,桃園原住民是泰雅族,但現在最多的是阿美族,桃園也爲了都會原住民辦了非常多的豐年祭,他發現,豐年祭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參與,但政府除了給錢之外,還能給予什麼樣的教育文化內涵,是大家可以關心的。

▼▼▼大家關注的選戰新聞▼▼▼

LIVE ! 璩美鳳高雄市長 真人實境秀24小時不間斷81天

2018九合一大選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