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近代遭遇饑荒的歷史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飢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家林業部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着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髮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爲驚心動魄的是,不斷髮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着,長眠雪谷裡。還有一隻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於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飢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着熱淚一齊嚥下——138只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家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只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飢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隻。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向了熊山,擠向猩猩館,甚至擠向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隻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沒有一隻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隻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邛崍山系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隻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捱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爲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隻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爲“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繫生命。後來,它終於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爲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着人類的恩情。但是,由於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復,康復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於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於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盪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絕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胡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有兩盞燈在大家心中亮着: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科研機構,向廣大羣衆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於“成都市園林局”,更屬於中國。最後,大家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四川臥龍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裡的大熊貓緊急轉移到雅安,準備在都江堰建造新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