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得年輕人得天下?抗中議題是關鍵

「反服貿、佔立院」的學生用寫有抗議標語的布條矇住雙眼,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太陽花學運滿十週年,回顧二○一四年太陽花學運帶動青年從政風潮,此後每逢大選均被解讀「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只是,太陽花背後的燃點,仍然是年輕人「抗中」、「堅持民主價值」等因素,二○二四年在缺少兩岸、抗中等因素下,年輕人投票率迴歸基本面,也讓在年輕人中捲起旋風的柯文哲,聲勢浩蕩卻落居第三。

觀察歷屆總統大選投票率,二○○四年投票率曾高達八成,之後投票率年年遞減,但二○一四年爆發太陽花學運後,啓發年輕人蔘與公共事務熱潮。隨着太陽花學運結束,年輕人投票率也有退燒跡象。二○二○年總統大選雖衝高投票率,但原因之一,被歸爲香港反送中事件讓民進黨成功操作亡國感;二○二四年柯文哲小草運動聲勢驚人,投票率卻僅七十一.九%,就連柯文哲都把敗選原因指向「年輕人投票率低」。

要解讀這些變化,必須迴歸太陽花運動背後核心。當年林飛帆、陳爲廷等人能成功發起年輕人佔領立法院行動,主要導火線爲國民黨立委草率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太陽花年輕世代在「反抗中國」、「堅持民主」等價值下站出來衝撞立院。

而隨着太陽花學運漸漸退潮、太陽花政治明星紛紛進入民進黨體制內,年輕人目光漸漸轉至柯文哲身上。

柯文哲在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各大民調中,特別是年輕族羣支持度都獨佔鰲頭,凱道造勢更涌入約卅多萬人。然而,投票結果顯示,年輕人在網路社羣高度關注公共議題,但在缺乏「兩岸抗中」等因素下,仍然是「鍵盤一族」,雖有支持對象,卻沒有非返鄉投票不可。

但當年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涌,迫使國民黨讓步,並大大改變政治版圖,仍是民主進程中重要里程碑。回顧十年前的這場運動,也提醒政治人物面對民意,須謙卑再謙卑,否則公民運動將隨時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