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總統大選:得青年選票者得天下?

2024年1月13日的總統大選,外界認爲得到多數年輕選票支持者會贏得總統大選,但也有人質疑年輕選民投票率較低,獲得者也未必一定當選。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各界的看法幾乎都認爲2024年1月13日的總統大選,得到多數年輕選票支持者會贏得總統大選;但也有人質疑年輕選民投票率較低,因此,得到多數年輕選票的候選人,也未必一定當選。

看來青年選票和勝選之間的關係,值得政治學者深入的、經驗的科學研究,因爲青年選票和勝選與否看起來存在着一個悖論(paradox)。不過,目前三組總統候選人似乎都把爭取年輕選票,列爲優先戰略,讓人覺得他們都相信,得年輕選民支持者,必然贏得下任總統的位子。

首先,我們可以從人口的年齡結構來觀察。截至2023年11月底內政部的統計,39歲以下到20歲的人口共有6,110,220人,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年輕選民;40歲以上到89歲的選民則是13,313,394人。假如有甲乙兩位候選人,甲在40歲(不含)以下選民得到50%的支持,乙則在40歲以上獲得50%的支持,乙勝甲敗。就算甲獲得100%臺灣年輕選民的支持,乙仍然獲得50%以上非年輕選民的支持,仍然是乙勝甲敗。因此,初步結論是:贏得多數年輕選民支持者未必能贏得天下。

其次,各年齡層選民的投票率高低,當然影響候選人的得票數。前面說過,一般印象是年輕人投票率相對低很多,其實也不盡然。

2016年總統選舉,40歲以下到20歲的選民投票率約在57.5%,但2020年總統大選,當時蔡英文及民進黨翻天覆地,無所不用其極地動員年輕人返鄉投票,40歲以下的投票率因而高達71.5%,而當年全國的投票率則略低於75%,於是就有了年輕人都投給蔡,使得蔡高票當選的「迷思」。

針對2016年的大選有一項研究,40歲以下的投票率是52.9%,40歲以上到60歲的投票率是65.5%,60歲以上則高達73.6%,年輕選民的投票率相對是低了一些。

2020年的選舉稍有不同,當時全國總投票率高達74.9%(2016只有66.3%),年輕人(40歲以下)平均投票率略低於72%,可是40歲以上的投票率則略低於80%,差距雖接近10個百分點,結論是:得中高齡選票支持者較易當選;反之,從投票率上來看,得年輕選票支持者,也未必一定佔上風。

當然,選舉時每一張選票都很重要,極力爭取年輕選票也沒有錯,但要了解年輕人需要什麼?提出能解決他們在意的問題的方法,也是必須的。

教育部青年教育署之前曾做過調查,15-17歲最重視公民權利、教育及社會福利,18-25歲最重視教育,其次公民權利及社會福利,25-30歲最重視勞動,其次是居住及社福,30-35歲則依序:勞動、居住,最後是社會福利。

15到25歲青年有相當多人仍在學,重視教育理所當然;此外年輕人20歲取得公民權,當然也重視爭取更多公民權利。而25-35歲最重視勞動,居住及社會福利,當然是因爲初入職場起薪低,職場安全、退休福利成爲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因爲低薪,連帶產生居住正義問題,以及不願生孩子,造成少子化的「國安問題」。

比較三個候選人具體的青年政見,有關公民權利,侯柯都主張不在籍投票,這是年輕人在意的,但賴及民進黨一直反對。而關於勞動部分,柯的勞動政策流於原則宣示,如:企業賺錢,勞工加薪。賴則因爲要遵循蔡英文政策,比起柯來,呼口號的性質多於原則宣示,像蔡不敢動勞工退休金制度,賴只有說要「改善」,改善什麼沒有具體內容;其他像「淨零公正轉型」「性別平權工作環境」等等,比口號還要口號。

侯友宜反而提出比較具體的主張,如企業若加薪則予以減稅,提升基本工資到33,000元(蔡政府任內號稱8次提高基本工資,但只提升到28,747元);侯更主張低薪上班族,所得稅減半,徵收富人稅,以減少貧富差距。

至於和年輕人息息相關的生育政策,賴仍延續無感的蔡的政策,像增加公託率到1/3(杯水車薪),其它都是老調重彈,如鼓勵企業附設幼兒園、託兒所等,賴所謂的0到6歲國家一起養,口號多於實際。柯要提供100億做「友善生養」,還算具體,但經費偏少。

侯的生養政策也是走具體路線,像免費公託公幼,私託私幼1人補助1萬;加上凍卵補助2萬,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三胎以上100萬補助。

比較可惜的是,侯的競選團隊沒有全力行銷這些爭取青年選票的具體政見。如居住正義上,免頭期款貸款1,500萬年輕人購屋專案,其細節都可以好好說明,讓年輕人瞭解其可行性及可負擔性,不要因爲受到批評就不再強調。

選舉投票距今剩下不到10天,就爭取青年選票上來看,侯陣營其實還大有可爲。加上40歲以上中高年齡層原來就比較支持侯,投票率也高,如果再有自主棄保效應,勝選可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