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幕後推手 張景怡帶囡仔說生活故事

臺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張景怡,「教職」原不在她的生涯規畫內,「誤打誤撞」擔任起板橋忠孝國中的社團老師,一路從兼職玩票性質,轉成正職的表演藝術老師。(高鈞麟攝)

臺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張景怡,「教職」原不在她的生涯規畫內,「無心插柳」擔任忠孝國中的社團老師,一路從兼職玩票,轉成正職的表演藝術老師。張景怡認爲,任教可與自身專業戲劇相連結,於是決定「半路出家」再進修,考取北藝大藝術人文教育研究所,重念師資培育,決定將戲劇種子傳承給學生、把藝術傳遞給更多人。

張景怡大學畢業後,曾在戲劇工作坊教課、接演戲劇演出及主持等,「從未想過當老師」,後來受邀擔任忠孝國中的社團老師,校方指派她組隊參加校際戲劇比賽,結果獲得不錯的成績,之後接下表演藝術課程,成爲3個年段的表演藝術老師,從1周1次的兼任轉爲專任,前後共待了5年。

回想當年打動她投身教職的關鍵,「當時校長說,你不是來教戲劇,而是帶孩子們做戲劇,讓他們學習說話,藉由講故事,與團體互動。」張景怡說,「這段話打破我對戲劇的想法和想像,原來表演與藝術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介入生活。」

她表示,孩子們將生活故事編成劇本或遊戲,透露出自己的情感,「過往是老師說學生做,現在則是反過來,我給一個方向,導引孩子說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做。」如此孩子們會認爲產出的作品屬於他們自己,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

近年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張景怡提出「瞭解青少年情緒」的方向,孩子們主動蒐集周遭朋友的故事,用青少年的視角與觀點分析事發原因,以「獨白」形式呈現在舞臺上。

張景怡還提供外部資源,使孩子們有機會拍攝微電影、錄製Podcast,讓家長及成年人瞭解青少年的心聲,盼能打破「代溝」這道無形的牆,雙方真正相互理解;同時也讓孩子們瞭解社會真實的想法。她還舉辦藝術講座、參訪育幼院,活絡青少年認識板橋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