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過動症懼就醫 醫師:長期影響恐更大

小兒過動症 懼就醫,長期影響恐更大。(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遊芳男宜蘭報導

孩子好動活潑是聰明的表現,但如果過了頭,就不免讓家長擔心是否有過動的傾向。7歲就讀小一的小花化名上課時經常無法專心回家作業也寫不完,還經常忘記帶東西回家,被擔心的媽媽帶到醫院檢查,確診爲小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幸經妥善治療,病情已漸漸隨年紀增長而穩定。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注意力與同年紀孩子相比較短暫,且經常過動或衝動,則很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前兆,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俊漢表示,ADHD主要被認爲與大腦前額葉的發展較慢有關,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衝動,症狀依不同個體狀況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吳俊漢說,通常孩子必須在12歲以前含括多項症狀、行爲發生的場域至少超過兩個以上,如在家中學校安親班等不同情境的表現皆一致,並且症狀持續期間必須大於6個月以上,且確實對生活、學習造成干擾纔會在專業判斷下被確診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孩子5至6歲之前,注意力與過動的情況不容易輕易被辨別爲正常或異常,通常要到5至6歲開始上學後,纔有機會觀察出,因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通常都要等到孩子上大班或小一階段時纔會確診。

吳俊漢也提醒,許多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尤其是女孩,注意力缺乏的症狀常常是在課堂上放空,不一定會動來動去坐不住,但因爲不影響班級秩序,因此便有可能被忽略。

大腦前額葉的功能在於幫助培養規劃事情能力,包括:組織、計劃解決問題,以及按部就班完成事情、不因爲衝動就輕易放棄等,因此隨着大腦前額葉功能逐漸成熟,部分孩子在青春期的中後期(約18~20歲),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症狀會緩解、穩定、甚至痊癒,而也有相當比例的孩子,隨着年齡增加,自我管理能力隨之提升,進而能夠逐漸爲自己找到穩定心緒方法

對於小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究竟要不要用藥,家長通常有許多掙扎,吳俊漢解釋,藥物的功能是補足神經傳導缺乏的物質,孩子服用後,會讓心緒穩定下來。

建議家長可與醫師詳細討論,對於用不用藥的選擇,可以着重在用藥前後的影響對孩子是否有整體幫助,例如:用藥後,在學習效能、人際關係、情緒安頓與生活管理上有所成長,孩子的心理挫折可能因此有效減少,有助於對整體學習產生正面影響。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家長的態度也相當重要,接納、同理陪伴孩子,通常能給予孩子正向幫助,並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同時也建議要避免讓孩子經常接觸3C產品,尤其是手持式手機平板,以避免加重孩子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症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