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樂學計劃」讓學生體驗多元學習 今年參與人數創新高

臺東縣介達國小帶領學生參訪嘉蘭拉冷冷百合石板屋

教育部國教署每年辦理「夏日樂學計劃」,讓學生在暑假期間體驗多元學習方式,今年共計1245校、約3萬1800名學生參加,參與校數及人數創下歷年新高。

教育部國教署調查參與「夏日樂學計劃」學生的反應,超過9成以上表示對課程內容很滿意,且明年想再參加夏日樂學課程;課程中以實作體驗、社區踏查及校外參訪最受學生喜愛。

參與老師則表示,夏日樂學能彌補學生夏季學習失落的現象,以及照顧偏鄉及弱勢孩子,且夏日樂學的主題課程設計彈性多元,各校能結合在地文化藝術或自然科學,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且有意義。

連續6年辦理夏日樂學的臺東縣介達國小,以小米豐收爲課程主軸,邀請部落耆老及在地藝師以實作及體驗課程,讓孩子學習傳統排灣族部落生活。

課程中帶領孩子參與嘉蘭部落魯凱族年祭,孩子們以母語傳唱古謠,並藉由耆老傳承排灣族部落傳統小米文化祭典、體驗小米豐收祭青年會國小階段成年禮、編織花環、小米串珠手鍊、石板屋文化等課程,讓學生認識自己族羣文化底蘊,也充實部落孩子的暑期生活。

臺南市西港國中以本土語結合在地藝陣文化,以校本課程「刈香」融入科技及科學教育,帶領學生深入社區觀察刈香文化中特色藝陣,藉由藝陣與科技融合跨界打造科技仿生獸,並把文化結合科技、藝術及戶外走讀,重新演繹藝陣美學與文化,強化對於家鄉的認同。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夏日樂學計劃「做中學、樂中學」是暑假最理想的學習模式,學校依在地特色、學生需求及社區資源,利用多元資源營造豐富特色課程,讓學生在無壓力之下,學習課堂以外的知識,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