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波疫情不只新冠肺炎

(截取自中時電子報直播

新冠病毒全球如火如荼延燒,衆所關切的是全球疫情臺灣的影響爲何?我國前3月表現雖亮麗,未來將面臨哪些挑戰?應有何系統化因應作爲?

剖析全球疫情,不難發現:一、愈早着手具體防疫措施,降低疫情的宏效也愈大。二、若能掌控新冠病毒確定病例的「感染源」達愈高百分比,與其後徹底追蹤防治作爲,如南韓在高危險區與高危險羣的病毒偵測與全面接觸史追蹤檢測,仿天花根絕前的「偵測與圍剿」策略,病例數愈易驟降。三、各國民衆的教育水準、公共衛生與健康保險體制、羣聚病例多寡與持久性醫療應對涌現病例的處理能力、科技團隊研發力及專業建議,與民情上達決策者之速被採納率,均決定疫情的嚴重度與致死率

臺灣疫情明顯地隨着全球流行而無明確感染源的病例正快速上升,有些病例的發病日至確診日過長(如第268病例),其防疫難度也將愈大。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年輕人駐足的餐飲店娛樂場所仍大排長龍,店內高堂滿座彼此卻沒足夠的距離;尤其大學生與研究人員旅遊臺後致生病例,在在顯示登機前與機內宣導不足導致防疫漏洞,再加上清明節將至、學校春假、大陸早期重災區的陸續解封與勞動節長假、暑假旅遊季恰遇新冠病毒可在南美冬季發威及後續民間活動等,我國未來挑戰的變數仍大!

面對下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戰,我們必須要有更積極的前瞻作爲:

一、我國即將進入腸病毒、日本腦炎登革熱的流行季,須以傳染病整體觀來防疫,如類似病徵需採檢。

二、記者會宜由疾管署全權負責,並公佈臺灣北、中、南、東區及人口密集機構的0~19、20~39、40~59、60~79及80歲以上共5年齡層輕症(發燒、上呼吸道病症、發燒+上呼吸道病症)與重症(呼吸困難、肺炎)症候羣,偵測每週數據,敦促醫療單位對高風險羣能及早提供治療,降低重症及死亡率

三、交通部必須在陸、海、空運輸上播影片實例宣導居家檢疫。四、行政院科發基管會應協調科技部衛福部國衛院統整新冠病毒的科研內設病毒、免疫、臨牀流行病、衛生教育與衛生政策共6組,並就快篩檢驗試劑、抗病毒藥劑疫苗研發,規畫國家隊的進度,經國際合作,以臺灣優勢,如生產GMP藥劑和疫苗,協助國際早日製出足量疫苗,臺灣也能優先享用。

五、不同風險層級者的採檢、求醫與治療宜有全盤規畫。

綜言之,我國至今的防疫策略在病例數少時,易見成效,未來必須整合臨牀、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以基層跨域專業諮詢團與科研審慎態度,尋找防疫漏網處與風險評估,並備妥醫技檢驗、呼吸道病患的醫療照護與公共衛生防疫人力,尤要考慮不同病原的共同流行的防控。

(作者金傳春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暨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顏慕庸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醫師、詹大千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顧家綺爲臺大醫學院免疫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