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批發市場變身元宇宙產業空間

辦理業務數字化爲南中軸政務會客廳賦能 朝陽門南小街改造後,沿街商鋪面貌煥然一新

以“繡花功”精細化提升街巷環境,老街變成“慢行步道公園”,昔日批發市場轉型發展數字產業、開展智慧化政務服務……近年來,在大力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過程中,北京市接續打出提升城市品質的“組合拳”,涌現出無數鮮活案例,寫就了北京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又一個生動註腳。10月1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隨“北京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在東城區的街巷裡讀到了一本厚重的“700年老街‘煥新記’”,也在南中軸看見了一幅“築巢引鳳”推動區域產業騰飛的宏偉畫卷。在北京的角角落落,更新的力量正持續激發着這座城市發展的活力。

精細提升環境

雜亂老街變身“慢行步道公園”

臨近中午,東城區朝陽門南小街飯館門前便道上賓客盈門,行人們悠然自得地在花園中穿行,老人和孩子們在新落成的涼亭中休憩遊樂。而朝陽門北小街,孚王府東門外的老照片和一幅幅史家小學同學們的新畫作吸引了來往人們駐足欣賞……歷時近一年,朝陽門南、北小街的提升工作近期正式告竣,成爲“小而穩”“小而美”“小而活”“小而精”的全市首條“慢行步道公園”,用“繡花功”開展精細化整治提升,這條700多年的老街正煥發出無限生機。

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揚介紹,過去,這裡空間尺度失當、道路功能失調、公共空間失序、綠化景觀失衡、多元治理失聯等諸多問題不斷暴露,是“接訴即辦”案件的高發區。對此,從2023年底開始,東城區實施朝陽門南、北小街環境整治提升,覆蓋了北起南門倉衚衕西口,南至長安街的長約2.3公里路段。

順應交通出行方式的變化,本次改造將道路資源重新分配,打破傳統步行帶、綠化帶、停車帶、自行車四帶空間均勻佈局,增加了慢行空間,調整了有效寬度。整治後,朝陽門南、北小街全線的人行道寬度、非機動車道寬度均不低於3米,機動車道單車道寬度控制在3米至3.5米之間,打造安全暢通的慢行空間。

如今,漫步在朝陽門南、北小街,四處綠意盎然,盡顯生機。本次提升,東城區通過打開封閉綠地、提升景觀節點、引入低維養護植物羣落、增加綠化層次等四項措施,推動朝陽門南、北小街從“道路林蔭化”到“街道公園化”轉變,打造可遊覽、可觀賞、可休憩的小街“慢行步道公園”。全街4600延米圍欄全部拆除,充分利用舊有植物,將原來9960平方米的封閉綠地調整爲11330平方米的開放綠地;西總布衚衕東口南側,新增了一個近1400平方米的街角口袋公園“總布拾光”;南門倉衚衕西口,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倉禮園”也備受居民青睞……通過多舉措“見縫插綠”,整條小街綠意倍增。

上方的棕色牌匾寫着“小街炒貨”,下方有“邊果”“長生果”等趣味牆面裝飾,一旁引用了《燕京歲時記》中的精彩詞句:“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位於朝陽門南小街127號的小街炒貨已在此經營了近20年。最近,食客們買炒貨總會多看幾眼新門臉,有人還會拍照留念。這是本次煥新改造的商鋪之一。

仔細觀察發現,如今,整條街的煙火氣更濃了,也更加時尚了。原來,在本次提升工作中,針對沿街商鋪,東城區通過統規自建開展了“共益·創生”小街店鋪提升行動,引入了百餘家設計團隊與商家結對,引導商戶用低成本自主升級廣告牌匾等品牌形象。改造後,沿街商戶面貌煥然一新,不僅突出不同商鋪的個性,且顯得更加美觀時尚、現代感十足。

建設產業生態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聚焦元宇宙

嶄新的金屬幕牆,簡潔優雅的立面格柵,有序的道路和綠化……曾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交易中心之一的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完成“華麗轉型”,變身爲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並已於今年8月正式投用。園區內融合了“產業辦公+服務商業+園區公寓”多元業態,將建設國際一流“文化+科技”新地標和數字經濟新高地,元宇宙相關產業正在這裡加速聚集。

走進園區,這裡窗明几淨、現代感十足。園區內可提供近1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3萬平方米服務配套、近500套人才公寓,目前已吸引270餘家企業入駐。據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閆福介紹,這些入駐企業中有約70%是科技類企業,以元宇宙爲主要特色。爲了吸引更多企業前來、服務好企業發展,園區不僅有相關配套服務,更提供全面的產業服務,建設元宇宙產業服務平臺,引導元宇宙上下游企業在此集聚。

“做園區一定要做好生態建設,我們的園區中有大企業,也有小企業,有的聚焦數字人,有的研究穿戴設備,有的瞄準應用場景,大家互相成爲夥伴、互爲支撐,開門合作幹事業,共同發展。”閆福說。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只是整個南中軸地區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伴隨着南苑-大紅門地區區域性批發市場疏解任務的全面完成,疏解騰退空間的盤活利用和改造提升陸續釋放大量的發展空間,爲南中軸地區帶來新一輪轉型發展的重大契機。一大批項目值得期待:中央芭蕾舞團業務用房擴建項目明年正式投用,國家自然博物館年內實現開工建設,首都規劃展覽館建築設計方案已基本穩定,正在積極推進各項前期工作。全國首家、線下規模最大的“京東生活港”計劃年底亮相,打造7萬平方米潮流購物空間。福海國際大廈正轉型爲大紅門數智產業大廈,目前已啓動招商。規劃1.6萬畝的南苑森林溼地公園已建成萬畝綠地景觀,正在加快建設首都南部最大公園羣落,高59米的觀景平臺已成爲城南觀景新地標和網紅打卡地。如今,南中軸地區蓬勃發展,正在打造引領首都南部崛起的生態軸、文化軸、發展軸。

優化營商環境

數字賦能“南中軸政務會客廳”

走進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事窗口的工作人員正各司其職,服務着前來辦事的市民。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的前身是主打服裝批發的福成大廈,轉型升級後聚焦政務服務,自2021年4月開廳運行。這是全市首個將“疏整促”騰退空間轉換爲政府爲企便民服務空間的項目,是全市首批將專業大廳全部聚合至“一門”的區級政務服務中心,也是全市首個集政務服務、黨羣活動、文明實踐、公共文化、國際人才、金融服務、公共法律、公共資源交易的綜合城市空間,是豐臺城市更新的新地標。運行三年多來,該中心已接待590萬餘人次。

在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內,聚合了23個專業分中心,1500餘個區級事項,企業開辦、房屋買賣、結婚登記、醫保社保、護照駕照等與企業生產和羣衆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全部集中至“一門”辦理,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有效破解了企業羣衆辦事“到處跑、來回跑”難題。此外,這裡還提供法律幫助、公證諮詢、政策解讀等便民服務,以及圖書閱覽、藝術品賞鑑、電影觀影等文化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數字賦能,這裡的業務辦理盡顯智慧,多項業務實現“集約辦”。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心持續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推出全市首批區級、街鎮級電子證照“一碼調證”應用場景,實現20類電子證照在交通運輸、衛生健康等領域共90個重點領域的“免提交”,現已累計調用超1800餘次,位居各區首位。全區在餐飲店、超市、便利店等40個行業推行“一業一證”改革,涉及14個部門,133個證,改革後共計壓減材料135份,辦理時長平均縮減47%,例如藥店的辦理時限由原來的15.5個工作日縮減至5個工作日,縮減比例爲68%。同時,通過政務服務領域區塊鏈主題平臺,採用“智能輔助”“智能預審”“智能審批”等手段,減少辦事人員跑動次數。開設24小時“不打烊”自助專區,實現在政務服務自助終端即時查詢、申報和智能審批,並將自助機延伸至街鎮、重點樓宇、社區,構建“一刻鐘政務服務圈”。

設立豐臺區貸款服務專區,設立“海外留學人才服務”專窗,建設“京津冀青年創新創業會客廳”,創設“綠通工作室”服務企業……通過和氣服務、和美環境、和諧氛圍,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正打造爲有國際範、文化韻、煙火氣的“南中軸政務會客廳”,助力豐臺區的營商環境提質升級,激發城市發展活力。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