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茅臺走下“神壇”未必是壞事

最近的茅臺一反常態。

飛天茅臺年初創下價格高點2700元/瓶之後,從4月開始下跌,並在最近一個月加速下跌。單日跌幅接近百元,散裝單瓶價格逼近2100元。

這是飛天茅臺近三年持續時間最長的下跌。

資本市場趁機見風使舵,茅臺的酒價和股價雙雙下跌。6月,貴州茅臺的市值蒸發超千億元,股價跌破1500元/股,創下去年以來的最低點。

在中國的白酒市場,圍繞茅臺的關鍵詞一直是"漲漲漲"和"買不到"。而如今,茅臺價格在二手市場上的一波斷崖式下跌,成爲業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從一開始,茅臺的故事就不只是酒。這也是爲何茅臺股價下跌,爲何會引發市場的蝴蝶效應,黃牛收貨愈發謹慎,拍賣頻頻遭遇流拍,收藏者開始駐足觀望,消費者猶猶豫豫……

如果將時間週期進一步拉長,2021年曾是茅臺價格的高點。但從此之後,茅臺酒漸漸失去了再創新高的能力。

茅臺創造了數不清的神話,但是跳不出基本面的供需原理。茅臺下跌有渠道之辯、黃牛之手、品牌之爭,本質依然是供給量越來越大,而需求越來越少。

隨着市場供需關係變化,品牌金融屬性褪色與反噬,公司價改的利弊得失等複雜因素共同作用,實際上讓茅臺完成了一場自我祛魅。

從這個角度看,茅臺下跌未必是壞事。

這些年,茅臺走得太遠,故事和標籤數不勝數。有茅臺出現便有了一種氛圍,在酒之外被加持成了各種象徵。

酒是用來喝的,茅臺也是。茅臺身上的種種神話,長久下去將會對茅臺兩個字帶來反噬。

過去一直上漲的茅臺,在消費品和投資品之間遊走。無論是價格還是自身的定位,都異化了其作爲一種白酒的本真屬性。

喝酒只喝茅臺,有時還得是年份的。衆星捧月,茅臺酒保值增值的形象深入人心,除了經銷商的庫存,大量庫存還在於民間。

茅臺與資本結合後,又轉身成爲人們追逐財富的目標,貴州茅臺的市值最高峰時破萬億。當有一天茅臺真的下跌,大衆對於茅臺的認知反而會更理性,對於茅臺的消費和投資更理性。

茅臺下跌,是茅臺迴歸。迴歸一個消費品,脫離不了供需基本面。迴歸一家酒企,跳不出經濟發展週期。

過去二十年起飛,不代表不會下墜。茅臺被消費者大肆追捧過,如今也面臨在消費市場被冷落。茅臺可以是中年人酒桌社交的"硬通貨",也可以被當代年輕人嗤之以鼻。

因此,年輕化,從產品到傳播,從表達再到共識。茅臺頻頻改革,與"穩價"一樣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與消費氣質快速迭代的年輕人同頻共。

泡沫和神話都有破了的一天,茅臺要重新找自己。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