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遊“小縣城跑贏大都市”,贏在性價比丨時評

去江西婺源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去福建平潭看“藍眼淚”海洋奇景,在西南邊陲打卡“中國最大鄉村圖書館”……今年“五一”假期,旅遊市場涌現縣域旅遊熱等新動向。某平臺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四線及以下城市旅遊預訂訂單同比增長140%,跑贏全國大盤,且增幅明顯高於一二線城市。(5月4日人民網)

在旅遊市場, 爲何會出現“五一小縣城跑贏大都市”的可喜現象?套用一句流行語,“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縣城更有性價比”。伴隨着旅遊需求日趨理性,如今很多遊客更願意“買對不買貴”。在節假日期間,且不說飛往大城市、大景區的機票上漲,火車票“一票難求”,住宿、餐飲等領域漲價也很明顯;而一些中小城市包括縣城,價格相對比較穩定,不擠又不貴,也就容易吸引到一部分遊客。

除了具有價格優勢,不少小縣城還具有通達的交通、便利的住宿、獨特的美食等優勢。不少遊客遊覽過的大城市、大景區多了,或多或少會有審美疲勞,便嚮往那些資源富集的小衆目的地,尋找小城之美。這是“過盡千帆、返璞歸真”的體現。而縣城這一“小地方”更易調動各方資源,推出“寵遊客”措施,比如把機關食堂和機關停車場打開爲遊客服務、開行免費公交、製作旅遊地圖……在旅遊越來越重視體驗感的當下,遊客越來越在意的,不僅有目的地有多美,更有目的地對自己有多好。

旅遊市場呈現“縣域旅遊熱”等新動向,那麼,那些小縣城能否接得住這“潑天的富貴”?機會當然是留給有準備的地方。正如有關專家所說,縣域旅遊十分考驗服務和接待能力。對於一個縣來講,要在保持其獨特性和原真性的同時,避免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還需要對當地資源進行整合和規劃,提升服務水平,爲遊客提供更加舒適、便捷的旅遊體驗。從以往的事例來看,縣域旅遊在服務和接待方面,搞得好容易爆紅,搞不好也容易“招黑”。

在“縣域旅遊熱”之下,要想贏得“潑天的富貴”,核心還在於擦亮特色。以“村超”發源地——貴州榕江縣來說,它是個多民族雜居縣,足球在當地已有80多年發展歷史,春節期間舉辦村與村之間的小型足球比賽已斷斷續續有30年。榕江把足球賽事與民族文化、非遺美食、淳樸民風等相結合,進行融合式創新,打造出“村超”品牌,果然碰撞出耀眼的“旅遊火花”。山東淄博的燒烤、甘肅天水的麻辣燙等無不說明,特色是旅遊業的靈魂,有特色就能“以小博大”。

此外,小縣城應加強營銷推廣,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吸引更多遊客。要承認,社交媒體平臺和自媒體的興盛,推動了縣域等小衆旅遊目的地的傳播。不過,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營銷宣傳一定要理性和貨真價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若像諸多山寨版“天空之鏡”那般貨不對板,甚至“假到離譜”,既是對遊客的欺騙,侵犯遊客知情權,也是折損自身形象。誠信宣傳,纔可能從“網紅”到“長紅”,讓“流量”變“留量”。

文/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