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智能貨櫃大潮之下,品牌商的難言之隱!

最近兩年,不僅是無人零售行業從業者,連普通消費者也發現,身邊出現的自助售賣設備變得越來越多。從早期的工廠、學校、公交樞紐開始蔓延至辦公樓、大廳乃至是社區和住宅樓下。而在這些設備之中,無人智能貨櫃當仁不讓的是其中最靚的“仔”。根據蘇食流通協會無人零售行業分會與資訊的聯合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智能貨櫃業務增速遠超自販機,並首次形成倍差,成爲了當年拉動無人零售行業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貨櫃多“嬌”,品牌終折腰

從早期的不被看好,到側目再到今天的逐步擁抱,智能貨櫃與品牌企業的牽手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初期產品的bug多如牛毛,一度被一些資深從業者戲稱爲“事故”產品。再加上較高的綜合成本,多數智能貨櫃產品叫好不叫座。然而經歷了數年的發展,無論是算法,還是綜合成本,智能貨櫃產品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部分產品甚至擊穿了2000元價格線)。並且基於產品本身的優勢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智能貨櫃業務也得到了衆多消費者和經營者的認可。

智能貨櫃業務能夠引起品牌方的關注有較多的原因,但其中幾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消費者消費體驗感好;二是產品商品兼容性好(兼容更多不同規格和類型的商品);三是產品綜合成本低(易管理、易維護、易部署、成本低)。

在業務場景層面,智能貨櫃相較自販機也更符合消費碎片化和下沉的大趨勢,這與傳統自販機與傳統業務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繁華背後,隱憂難言

雖然品牌企業充分肯定了智能貨櫃業務的價值,但品牌企業在引入智能貨櫃業務時,卻仍是滿心“忐忑”。不因爲別的,只因爲擔心現有的這些智能貨櫃算法方案公司的持久力問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加之先發的這些算法方案公司普遍爲創新、創業企業、總體實力有待檢驗。因此這些企業會否中途突然退場成了很多品牌企業的“心病”。並且這個“心病”隨着設備數量的增多,“病情”就越重。因爲誰也不想這些貨櫃最終因爲失去技術支撐而成爲一地雞毛。

“自我救贖”的智能貨櫃

品牌商的顧慮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品牌企業表現出來的謹慎還是讓這些智能貨櫃企業感覺到了問題的重要性。不少企業爲適應品牌需求也做出了必要的調整,一是尋找產業鏈關鍵企業(同時有實力、有背景)合作背書,典型的如武漢輕購雲與青島海容的合作。二是合作對賭,自行提交“投名狀”給合作的品牌企業。承諾一旦企業出現不可逆轉的經營性問題,將無條件向品牌移交關鍵算法與系統。三是選擇第三方託管。在與品牌合作前,尋找專業服務公司作爲補充服務方。在企業自身出現問題後,將企業關鍵資源移交給專業服務公司或機構,由服務公司或機構負責接盤繼續服務,直至相關產品全部到達使用壽命撤出市場。當然市場上還有其他一些方案,但無論是哪種方案,與品牌商期望的,多少總是有些出入。畢竟能夠一起穩定成長的夥伴纔是最佳的。部分品牌企業甚至也自行投入了研發,目的就是期望絕對的“穩定”和“可靠”。

憂“櫃”卻爲何不憂“機”

當然也會有人問,爲何品牌對自販機就沒有智能貨櫃產品那麼擔憂。原因比較簡單,因爲自動售貨機由於發展時間比較久,相關技術相對成熟與簡單一些。而且市場的技術開源度已經很高,各方案間可以比較輕鬆的切換,因此品牌企業顧慮自然就會少。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品牌A公司的自販機SaaS崩了,馬上第二天就能找到第二家來接手。

本文內容已獲版權方無人零售產業資訊授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轉載請聯繫版權方認可,如有違規轉載抄襲,版權方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